老家芮城的除夕
文/任志民
岁聿云暮,新元肇启。
值此蛇年岁除,我心怅然,念及遥远的故乡芮城,那片承载我童年欢笑、岁月沉淀的土地,在这一年中最为重要的时刻,总会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与温情。
除夕之日,晨曦微露,村里便已弥漫着一种别样的热闹气息。各家各户的大门早早地敞开着,仿佛在迎接着新岁的第一缕曙光。院子里,老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有的在清扫房屋,将一年的尘埃都清扫出门,寓意着扫除旧岁的晦气与不顺;有的在准备各种祭祀的供品,水果、糕点、肉蔬,皆摆放得整整齐齐,色泽鲜艳,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村里年长的老人们,早早出门,身着崭新的衣裳,脸上洋溢着祥和与喜悦。他们手持香烛,来到村头的土地庙前,虔诚地祭拜祖先和诸神。香烟袅袅,钟声悠扬,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时光都凝固了。那虔诚的神情,诉说着对祖先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便是我们村庄除夕的一项重要习俗——祭神拜祖,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庇荫,盼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熟悉的街巷上。孩子们兴奋地在院子里奔跑嬉戏,手中的鞭炮噼啪作响,为这宁静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屋内,女人们继续着手中的针线活,缝补着旧衣,也缝补着生活的温暖。男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品着香茗,谈论着农事和年景,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笑声里满是对生活的满足。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染红了天际,村庄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厨房里,炉灶里的火焰熊熊燃烧,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美妙的交响乐。灶台上的大锅里,炖着热气腾腾的羊肉、鱼肉,那浓郁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让人垂涎欲滴。灶膛里的木炭发出噼啪的声响,映照在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在芮城,年夜饭有着丰富的菜品,每一道菜都有着深刻的寓意,比如红烧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四喜丸子,寓意着团圆、幸福;春卷,代表着万象更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共饮,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此刻,亲情的温暖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流淌,让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团圆饭过后,便是守岁。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看着电视机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或是在院子里燃起篝火,谈天说地。孩子们依偎在大人的身边,听着长辈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些关于传说和历史的故事,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变得更加神秘而有趣。而在芮城的除夕习俗中,守岁时还会有一些特别的仪式。比如,长辈会给晚辈们分发红包,寓意着驱邪避灾,保佑晚辈平安平安健康。同时,一家人还会一起守到子时,迎接新年的到来,这象征着一家人共同跨越旧岁,迎来新的开始。
夜渐深,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在整个老家的上空。这鞭炮声,似乎是人们向旧岁告别的方式,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在鞭炮声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村头的广场和街道上。广场上,舞龙舞狮的队伍正在表演,那矫健的龙、活泼的狮,翻腾跳跃,活灵活现,引得人们阵阵喝彩。街道上,人们相互拜年,互道祝福,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这也是芮城除夕的习俗之一,通过拜年活动,人们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爱,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好像看到了老家的变迁与发展。曾经的芮城,是那么的宁静与质朴,人们过着简单而平淡的生活。而如今的芮城,在时代的浪潮中,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村里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家家盖起了新楼房,年轻人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为古老的家乡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温馨而热闹的除夕之夜,我不禁感慨万千。故乡芮城,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那片土地上的山水、田野、村落,以及那些熟悉的亲人和朋友,都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烟火气息和亲情永远萦绕在心头,让我在异乡的旅途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芮城沉浸在一片喜悦和欢乐之中。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彩斑斓,照亮了夜空。那绚丽的烟花,的确是在描绘着芮城的美好未来。人们欢呼雀跃,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这烟花下,我静静地伫立,仰望着星空。心中默默地祝愿着,愿故乡芮城在这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愿亲人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愿家乡的孩子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愿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继续传承和弘扬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夜色渐浓,人们纷纷回到家中。家中温暖而温馨,孩子们的欢笑声依然回荡在屋子里。躺在温暖的床上,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祥和。这是在做梦吗,我看到了老家的山水,看到了亲人的笑脸,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芮城的除夕,是岁月的馈赠,是家乡的记忆,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珍藏。它用温暖和欢乐,陪伴着我走过一年的又一年,让我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始终有着一份宁静和归属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又一个除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过去,但家乡芮城的烟火气息和亲情,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它是我生命的源泉,是我灵魂的归宿,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将永远闪耀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芒,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