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逢立春
文/任志民
岁逢祥岁,时维正月初六,恰遇立春之节。于岁时更迭之际,观天地之变,感自然之妙,实乃人生一大雅趣。
且说这正月初六,在旧俗之中,已是送穷迎富之时。昔者,人家于此日清扫庭除,将家中积尘杂物尽皆弃之,意在送穷神而迎祥瑞。古云:“作糜弃破衣,祭灶神,送穷鬼。”此节俗之存,乃古人祈愿生活富足、家宅安宁之愿也。正月初六,本就有除旧布新、焕然一新之象,而今日与立春相逢,更添几分生机与希望。
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为岁首,标志着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当此之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立春之景,如诗如画,那料峭的寒风,已渐渐柔和,不再是凛冽刺骨,仿佛有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拂过大地。山川大地,虽尚残留冬之痕迹,然生机已在那隐匿处悄然萌动。
且看田野之间,那田野虽还是一片萧索,然泥土之香却似乎透着一股新生的力量。田野,乃农耕之根本,而立春,便是农事活动之始。古时,农夫于此日便开始祈愿风调雨顺,盼望着新的一年能有好收成。他们扶犁鞭牛,虽田野尚寒,然心中却满是希望。他们深知,此刻的播种,将孕育着来日的丰收,这便是农人之坚韧与期盼。于正月初六这送穷迎富的日子,立春的到来,更让农家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
庭院之中,梅花犹存,却也新添了些许柳芽。梅花傲雪凌霜,在寒冬中独自绽放,散发着清幽的芬芳,乃是冬之精灵。而柳芽,在春的召唤下,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那一抹嫩绿,给人以无尽的希望与生机。梅花与柳芽,一旧一新,一冬一春,在这立春日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独特而美妙的画卷。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正月初六的风,已不再是寒冬那般刺骨,轻轻吹过,带来了一丝暖意。风,过处,那枝头的嫩芽仿佛受到了鼓舞,愈发精神抖擞。水也渐暖,波面轻漾,倒映着那初露的柳芽,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立春之美,虽无盛夏之热烈,亦无寒冬之雄浑,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温柔与韵味,如同少女初绽的娇羞,清新而迷人。
当夜幕降临,星河灿烂。古人观星象以知时令,在这立春之夜,星河似乎也格外明亮。那闪烁的星辰,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见证着每一年的春去秋来。立春之时的夜晚,有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美,让人沉醉在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在这正月初六逢立春的美好时刻,人们的内心亦被这新春的氛围所感染。孩子们欢笑着在田野间奔跑,感受着春风的吹拂,追逐着那新绽的柳芽,他们的笑声回荡在田野之上,像是这春天最美的音符。大人们则在忙碌的劳作之余,也停下脚步,凝望着那初春的景色,心中不禁涌起对新一年的憧憬与希望。
此时,若有文人墨客雅聚,摆上几案,煮酒烹茶,吟诗作画,亦不失为一番风情。“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他们以笔写情,以诗咏春,将这立春的美好与喜悦,融入那优美的诗句之中,流传千古。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正月初六逢立春,此等巧合,乃世间之奇景。在这立春之际,人们送走旧岁,迎来新春,送走贫困,迎来富贵,心中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而立春,也带来了一场生命的盛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让人们对这世界充满敬畏与热爱。
且思往昔,无数文人雅士在这立春之时,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立春的美景与气象,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与感慨。“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诗句中,饱含着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敬畏。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刻,人们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此际,春的气息已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人们的步履也显得格外轻盈,彼此之间的交谈也多了几分温暖与友善。仿佛这立春的魔力,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与沉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希望。那一张张笑脸,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让人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喜悦。
于这正月初六之立春,吾愿岁月静好,诸事皆顺。愿那嫩绿的柳芽能长成繁茂的柳树,为人们遮风挡雨;愿那傲雪的梅花能在未来的岁月里,依然散发着芬芳;愿那田野间的农夫能迎来一个丰收之年,仓廪充实;愿那世间之人,皆能心怀希望,勇敢前行,在这新的一年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幸福。
这立春,是自然的馈赠,是岁月的轮回。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用心去感悟生命的意义。而正月初六,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送穷迎富,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与家人围坐,共享这新春的喜乐,聆听春天的声音,期待着未来的美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一个节气,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正月初六逢立春,更是一次难得的盛宴。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时光,以一颗初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拥抱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去迎接那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