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转化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今天,我们有幸聚焦于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崔屹教授,带来他的2024年终总结。为学生的成就而骄傲,培养一大批有创造力的青年才俊,支持他们的事业发展,是崔屹教授做事业的3个North Stars之一。
崔屹,纳米材料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9岁入职斯坦福大学,44岁成为斯坦福能源研究所的首位华裔主任。主要研究内容为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光伏器件、拓扑绝缘体、生物及环境等方向的应用。崔屹教授2005年进入斯坦福任教,19年来,在他的斯坦福实验室受训的博士已经超过160位,培养出了超过90位教授,遍布世界名校。照片里展示了崔屹教授实验室培养出来的青年才俊,主要以在美国学术发展的为主。这篇文章,我们将带您走进崔屹教授课题组,一探那些从他实验室走出的青年才俊们的经历。他们创造的成就,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崔屹教授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成功的证明。
在2024年的年终总结中,崔屹教授特别提到了他引以为傲的学生们,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学术界和科技界的新星。
以下是一些highlights:
1)美国Blavatnik青年科学家国家奖:
崔屹(2017 Laureate),胡良兵(Yale)和余桂华(UT Austin)荣获国家奖的Top 10
2)Packard Fellows:
汪淏田(Rice),刘雅媛(Johns Hopkins),李煜章(UCLA),林鼎昌(Johns Hopkins)
3)Sloan Fellows:
崔屹(2010),Matthew McDowell(Georgia Tech), 汪淏田(Rice),Karthish Manthiram(Caltech),刘翀(U. Chicago)
4)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Fellows:
崔屹(2016),胡良兵(Yale,2021),余桂华(UT Austin,2022)
5) 腾讯科学探索奖:
彭海琳(北大)和朱嘉(南京大学),他们两位是崔屹教授在斯坦福的开山大弟子
6)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万人计划:
已经有7人获得这些荣誉,他们是院士的储备力量 “院储”, 彭海琳(北大),朱嘉(南京大学),袁洪涛(南京大学),姚宏斌(中科大),伍晖(清华),陶新永(浙工大),陆盈盈(浙大)
7)Leadership:
崔屹鼓励弟子们,培养领导力,为大家服务,把学术界建得更好,彭海琳被任命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朱嘉被任命为南京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陶新永被任命浙工大科研院副院长
TR35麻省理工科技青年英雄榜,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创新家的名单里,崔屹教授的实验室已经培养了18位入选青年才俊(包括崔屹教授本人):
全球英雄榜:
崔屹(2004)
朱嘉(南京大学)
余桂华(UT Austin)
伍晖(清华大学)
蔡丽丽(UIUC)
Richard Wang(Cuberg founder)
David Mackanic(Anthro Energy co-advised with Prof Zhenan Bao)
刘雅媛(Johns Hopkins)
中国英雄榜:
汪淏田(Rice)
孙永明(华中科技大学)
张如范(清华大学)
陆盈盈(浙江大学)
刘凯(清华大学)
杨远(Columbia)
刘翀(U. Chicago)
徐伯均(U. Chicago)
金阳(郑州大学)
唐静(U. Michigan)
胡良兵,200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物理学士学位,2002-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2009-2011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4年加盟耶鲁大学,成立耶鲁材料创新中心。研究方向主要是新能源和环境材料,包括木头纳米技术,极端制造,固态电池。余桂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0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世界纳米领域著名科学家Charles Lieber教授。2009年于斯坦福大学师从鲍哲南教授和崔屹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新型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精确设计和绿色合成,尤其是对能源和环境凝胶材料的开创性研究,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的表征和探索,以及推广其在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领域展现重要的技术应用。汪淏田,201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物理学士学位,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哈佛大学罗兰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两年后,进入莱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任教。课题组专注于发展新型电化学催化剂、电化学催化发生器,研究不同催化反应在能源、环境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刘雅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2014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师从T Alan Hatton教授完成博士后研究。李煜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工系教授。2009-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学士学位,2013-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2018-2020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课题组致力于新型技术和材料的研发,解决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性以及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挑战。林鼎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纳米生物科技研究所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博士后。课题组致力于开发神经探针以及基因编码的分子工具应用于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Matthew McDowell,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08年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小组致力于了解能源和电子设备的材料在运行过程中如何变化和转换,以及这些转换如何影响性能。Karthish Manthiram,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研究小组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安全的环氧丙烷生产方法,既不会产生环境排放,也不会产生大量的碳足迹。刘翀,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09年在复旦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15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课题组致力于研究新的分离方法和分离现象,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元素分离;还设计新的材料构造埃尺度级的离子通道,以研究离子在狭窄空间的传输现象。彭海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2000年在吉林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05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纳米材料化学与能源纳米技术,关注能源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光电器件与光(电)催化转化。朱嘉,南京大学能源学院院长。2003年在南京大学获物理学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张翔教授。研究方向围绕纳米材料合成和表征、纳米光子学、纳米热传输能源转化与存储。袁洪涛,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物理专业教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薛其坤院士。2007-201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Yoshihiro Iwasa教授。研究方向围绕界面电子学、光电子学,低维电子体系中电荷、自旋、轨道序的电场调控,四探针扫描隧道显微电子学和量子输运。姚宏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课题组以生物材料多级结构模型为基础,致力于轻质高强仿生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材料合成学,微观力学,电化学,半导体科学,薄膜材料等领域。伍晖,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04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潘伟教授。研究方向围绕超细纤维材料、电化学储能材料、锂电材料的回收和锂盐提纯,以及电解水材料和科学。蔡丽丽,曾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机械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入选2020 年度全球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创造了节能的纺织品来打破我们传统的 “空调使用” 习惯。Richard Wang,Cuberg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2011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在2015年4月创立Cuberg,研发重量轻且性能高的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提供更高的比能量和功率,解决电池性能和可制造性方面的连锁难题。David Mackanic,Anthro Energy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202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拥有化学工程和机械工程背景,专注于开发锂离子电池的可扩展技术。其公司研究主要新的聚合物材料,以制造灵活、安全和高性能的电池。陶新永,浙江工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加入美国南卡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研究方向围绕碳基储能、二次电池材料。陆盈盈,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浙江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目前从事新能源相关研究工作,在锂电、液流电池、固态电池方面具有长期研究经验,从材料、单体、系统层面协同提升电池安全性及能量密度。孙永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湖北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200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201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201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新型储能材料与技术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张如范,清华大学化工系教研系列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2014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加入清华大学化工系。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表征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刘凯,清华大学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在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2014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新能源高分子膜材料(如固态锂电池电解质膜,碱性离子膜)和电池安全材料。
杨远,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与应用数学系副教授,201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2012-201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长期从事功能能源存储和热能管理方面的科研工作。在高性能新型电池、特别是固态电池和柔性电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徐伯均,芝加哥大学教授。2016 年在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6-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机械工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范德华异质结构材料的电热冷却和热性能研究。金阳,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在郑州大学获工学学位,2017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网储能技术、全固态电池、储能系统安全、电池管理系统。唐静,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助理教授。曾师从斯坦福大学两院院士崔屹教授,其博士后研究是在哈佛大学的Daniel S.Kohane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四院院士Robert S.Langer教授的联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方向围绕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能量存储和转换合成、制造和表征固体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和动态核极化、低温电子显微镜生物质、生物材料、生物电子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青年才俊将继续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光发热,引领科技创新的潮流,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同时,我们也期待崔屹教授能够继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在此,我们向崔屹教授及其学生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并祝愿他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继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们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我们的理论计算服务,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