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
(1954年12月19日)
海南解放后第一条上等级干线公路
海榆中线建成通车
毛泽东、朱德分别题词
“加强防卫,巩固海南”
“好好建设公路
为造福人民和巩固国防而努力”
四航局抽调主力
1千余名(含民工)
投入推土机、挖沟机等260多台
凭借高度机械化专业实力
参与和见证了
海南的现代化发展
用勤劳和汗水谱写海南筑路传奇
01·入琼
放下钢枪扛起扁担
1952年
改建后的中央交通部
华南区公路修建工程指挥部机筑总队
第三机筑大队(四航局一公司前身)
紧跟中央步伐
调拨施工主力奔赴海南岛
同年,吸收230余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工程部队
第一师优秀战士
投身海榆中线建设中
▲1953年,工程部队在海南岛修建海榆中线国防公路时,驻扎在五指山区的一个营地
海榆中线的建设
需要越过山高林密
人烟稀少的五指山区
工程艰巨
同时也要面对气候酷热
雨季漫长等不利条件
和台风雨水的袭击
四航建设者们重任在肩
▲海榆中线建设者、四航局一公司原支部书记马仁秋
我们刚完成
荆江分洪工程的当晚
就在工地召开了动员大会
会议动员大家奔赴海南岛
参加海榆中线建设
我们一天都没有耽搁
收拾行李就匆匆赶到海南岛
当时,工程非常艰巨
我们虽然有工程机械
但山坡陡峭的地方
机械上不去
只有靠人工先开路
——马仁秋
▲海榆中线建设者,四航局一公司原科办员、医师彭标梅
从荆江分洪工地坐船
穿越洞庭湖到湖南岳阳市
再坐火车南下到广西黎塘
从广西到海南岛千里行军
走路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1952年九号台风穿岛而过
棚子都被掀开了
饭堂也被一阵风刮倒了
受台风影响
很多新开路段塌方严重
加大了施工难度
——彭标梅
02·拓荒
手拓南荒开辟战场
初入海南岛
四航建设者们面临着
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
住的是自己盖的茅草屋
睡的是用小木条或竹片编排而成床板
气候条件恶劣
缺少蔬菜、水土不服
……
面对重重困难
建设者们发扬南泥湾精神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海南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我们部队施工仍然依靠
铁锹、扁担和土箕
一般只是用炸药松动山体
然后用铁镐、钢钎挖、撬土石
多付出劳力以节约炸药
工棚附近支起锻炉
自己修理钢钎、铁镐
砍来竹子在收工后或周日
修理或编织土箕
施工用的水泥、沙、钢材等材料
都是靠双肩扛入工地
为了解决吃蔬菜的大问题
我们一边施工
一边开荒种菜
还养猪、鸡、鸭
不久就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
和自己养的猪、鸡、鸭
——马仁秋
03·筑路
山林里的机械化王牌军
巩固海南前哨
建设海南现代化公路
势在必行
四航建设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全面推进海榆中线机械化施工
向东山、嘉积两座大桥发起“进攻”
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海榆中线公路通车纪念章
金黄色的纪念章以五指山、椰树、压路机、蓝天和大海作背景,小小的纪念章记录了筑路英雄的不朽功勋
我们有1千多人(含民工)
队伍很庞大
与解放军的工兵
一起建设海榆中线
当时的华南地区只有一个机械大队
因机械化程度高而出名
有推土机、挖沟机等260多台设备
我们还设有机械修配厂
可随时修理施工机械
以保证前线施工机械的完好率
虽然条件艰苦
但我们克服一切困难
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海榆中线三大队支部书记
四航局一公司原工会主席
周文莲
从工程开始到结束
我都在海南工地
当时我们的施工机械
如推土机、压路机、抽水机等
都是先进的美式机械
美式机械比苏式机械先进
海榆中线从起点至终点
都有我们的机械
我们的机械配合工程兵进行施工
只要哪个工点需要
我们的机械就会出现在哪个工点
——海榆中线建设者
四航局一公司原经济师
肖汉雄
当时工地上的机械很多
大多是美制的
如果损坏需要维修
没有零配件,没有图纸
我们只能自己钻研
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克服困难
我们有时模仿机械的零配件
自行设计制造零配件
有时用其他的替代品
千方百计使工程机械运转起来
我们还会通过改良
使机械一机多用
如将推土机改装成打桩机、挖土机
没有钢板,就用木制的打桩机
——海榆中线建设者
四航局一公司原生产科科长
刘自立
从1952年到2024年
72载的建设步伐从未停歇
从陆上交通到海上交通
从基建到文旅、海洋和民生
四航人正全力以赴
绘就海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画卷
来源丨中交四航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