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锐评
错位发展,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介绍行业整体情况时表示“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就保险行业而言,错位发展亦是近二十年来,行业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
历经40余年发展,今天保险业中,直保公司主体数量已近180家。其中,寿险公司(含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90余家,财险公司80余家,但从各行业主体发展实践看,产品雷同、业务雷同、渠道雷同等同质化发展路径却未有明显改观。
寿险:尚未具备差异化发展土壤
寿险主流产品趋势凸显着行业主体间错位竞争的现实困境。
寿险业探索差异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可追溯至2004年。当年,国内首家养老险公司-太平养老、国内首家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正式获批启航,此后多家专业养老险和健康险公司获批。
从行业角度,此举意在推动行业在养老和健康两大寿险业最具未来潜力的领域布局,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特定领域精算、技术等专业优势,以最大程度上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但从近十年的发展实践看,两类专业公司似乎仍未探寻出可以借助差异化竞争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不管是养老险公司还是健康险公司,随着系列政策的落地,其业务模式从团险到实质“个险”,再到包打天下的银保渠道,发展逻辑和产品设计与传统寿险公司越来越趋同。
当然,寿险业差异化发展的无奈不仅局限于此。
比如,数十家传统寿险公司当下“自杀式”的白热化竞争,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系统性风险的聚集因素之一,而之所以会形成这一局面,同质化发展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渠道和业务结构几乎无差异竞争,但在规模至上的政绩导向下,获取高保费的手段自然从专业服务转向费用比拼。
也正是基于此,去年年末,“报行合一”的执行力度堪称近年来政策执行力度之最。但不得不关注的是,即便“报行合一”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寿险公司的成本,但并不能解决行业恶性竞争的本质。
换言之,只要寿险业未实现错位发展,这种恶性竞争就会始终存在,这种比拼费用换取保费的模式就不可避免,而对于费用的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管,难免会延续过往监管和市场主体间的“猫鼠游戏”。
再比如,前不久上市公司半年报集中发布期间,分红险成为上市公司共性的选择。当然,这一选择既有公司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亦有其他难以细究的影响因素,但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却一目了然,寿险业仍在一致行动。
财险:错位发展早有先例
财险的特性决定了其最适合差异化发展。
仅就业务而言,财险实现错位发展的基础明显优于寿险,车险、责任险、农险等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成就一家甚至几家专业公司。
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群雄逐鹿车险的局面仍未改观,而专业化经营亦丧失了政策准入门槛,全险种的恶行竞争亦愈演愈烈。
对此,我们亦可以从专业公司以及专业领域的发展来观察。
比如,2004年9月,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同年11月,中国首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同年12月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自此,我国农业保险开启了专业化经营的时代。
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保财险、中华联合等原本具备农险经营资质的财险公司仍占据着农险市场的主导地位。之后,随着车险恶性竞争加剧,意健险、农险则成为全行业突围的共同选择,而几家专业化农业保险公司亦基于保费规模的诉求,或早或晚地启动了抢滩车险保费的战略。自此,专业化经营则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历史。
但对于财险而言,差异化经营却的的确确地可能成就一家或多家专业公司。对此,国内市场有失败者,但亦有成功者。
2015年9月下旬,美亚财险宣布暂停车险业务,明确表示将更专注境外旅游和其他跨境业务的增长。这一决定的背景是车险的巨额亏损:2013年、2014年,美亚财险的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保费收入53.65万元和641万元,车险承保亏损分别达到5502万元和7085万元,但在其未经营车险的2012年,其盈利4177.6万元。在专注于非车业务后,美亚当年即回归至盈利的轨道。
换言之,财险的错位发展有其行业基础,但是否能实现行业性的差异化经营,既考验行业主体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经营能力,亦需监管维度的有效引导和适时的制度规范。
解决行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错位发展,值得更高维度的关注。
< END >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
不是星标的订阅号
大概率就不会收到推送
为了大家能第一时间收到保契的消息
请大家给公众号设一个星标
设置星标的操作只要下面的两步就能设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