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缘何挑起内河航运“示范大梁”?

政务   2025-01-20 17:43   浙江  


1月16日,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杭甬运河余姚东港2号作业区一期码头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建成投用后,该码头将成为宁波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货运码头。

自古以来,浙江人“择水而栖,择江而居”,人与水紧密相连。在这片濒海临江的富饶之地,水脉纵横交织,自古水运昌盛。从京杭大运河的古韵悠扬,到宁波舟山港的巨轮穿梭,江河湖海间,一艘艘船舶承载着经济发展的重任,绘就了通江达海的壮丽画卷。

近年来,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碳达峰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愈发凸显,而浙江在海河联运、交旅融合、智能航运等六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我国要在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2021年,交通运输部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意见,明确浙江要全力创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2023年,浙江制定示范省实施方案,并获得交通运输部复函肯定。

江河之上,现代化航运体系示范样板为何花落浙江?打造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样板,浙江有哪些新成果,还有哪些新动作?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宁波舟山港



内河“水上丝路”互联 通江达海“任我行”

2024年12月,温州与丽水之间首条瓯江集装箱海河联运航线正式开通。“航线开通后,以往30多辆集装箱卡车的装载量,现在仅需一艘船。”青田县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青田港务公司总经理尹利敏告诉记者,现在从青田到温州走水运,每吨货物成本降到10元以内,企业的运输成本大幅压缩。

据了解,根据海河联运新举措,温丽两港集装箱运输将实行“同港同价”政策,温州企业到七里港码头集运成本节省近50%。

内河航运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是公路铁路运输所不具备的优势,浙江作为兼具沿海港口和内河水运联动发展的优势省份,发展海河联运的基础条件得天独厚。

以嘉兴为例,作为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的重点打造城市,近年来,嘉兴积极推进航道提质扩能,不断完善海河联运枢纽设施建设。2024年嘉兴港年度进出港船舶15.3万艘次,货物吞吐量1.41亿吨,均创历史新高。通过创新海河联运服务产品,嘉兴港开通了覆盖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累计29条航线,不仅拓宽了物流网络,更通过将海河联运串联起了企业周边或工业园区,有效缩短了货物“最后一公里”的短驳距离。一条链接世界、贯通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黄金通道”雏形初现,开始发挥出“流金淌银”的效益。

宁波舟山港作为世界第一大港,也在海河联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宁波舟山港不断优化航线布局,加强与内河港口的联动,集装箱海河联运量持续增长,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一系列举措,浙江正逐步构建起海河联运的高效网络,成为全国海河联运发展的标杆。

打造海河联运先行示范。到2035年,浙江内河千吨级航道达1600公里,实现千吨级航道“市市通”。千吨级泊位达180个,实现内河地市及重要县(市、区)港口公共作业区全覆盖,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00万标箱,海河联运量6000万吨。

下沙港



黄金水道“能文能武” 掀起交旅融合热潮

如同漫游仙境的仙宫湖航线、穿越时空的千岛湖之旅、夜色下的三江全线游……2024年初,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公布了第一批省级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各具特色的水上航线,结合沿岸人文景观,带来一场深度的水上之旅,浙江也随之掀起一阵“水上游”热潮。

近年来,浙江水路旅游客运发展势头迅猛,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期间浙江水路日均发送旅客15.1万人次,客运量创历史新高。而今年春运首日,浙江水上进出港旅客数量超12.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0%。

交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春风,为浙江水路旅游客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24年底,来自浙江的嘉兴新时代“重走一大路”航线、杭州“品味宋韵—运河钱塘江联游”航线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

如今,浙江坐拥两项水路旅游客运全国试点,这无疑是两张极具分量的“王牌”。杭州试点航线将塘栖古镇、拱宸桥、武林门码头、运河和钱塘江都串联在一起,游客既能感受运河的烟火气息,又能领略钱塘江勇立潮头的气质;嘉兴的航线全景重现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重要节点,让游客沿着先辈足迹重温初心。这些航线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浙江的水路上,吸引着八方游客。

同时,浙江旅游航道试点也在稳步推进。打造“泛舟浙里”特色品牌,构建“四带十链百珠”水路交旅融合发展格局,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水上旅游线路,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游览体验,也将为全省旅游航道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在此基础上,浙江各地通过特色举措,将水路旅游与运河文化带、诗路文化带建设紧密融合,让水路客运从单一的出行功能向集运输、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化融合发展转变,打造出独具浙江特色的交旅融合金名片。

嘉兴市运河水系环城河段



河道也有大智慧 数智领航绿色先行

浙江的水,一直都很“灵”。放眼浙江,内河航运建设涌现出越来越多新气象,智能航运的建设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4年8月,“浙闸通”2.0在16座船闸同步上线,自2020年“浙闸通”1.0智慧船闸应用推出以来,就以其便捷高效的模式俘获了不少船老大的“芳心”。而“浙闸通”2.0的升级,更是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层楼”,让浙江内河航运迈入“一键过闸”智慧化模式。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浙江智慧港航建设稳步前行。据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浙江省内船舶数据共享率高达90%以上,骨干航道和重点水域AIS覆盖率、船舶识别率同样达到90%,实现了船舶的精准管控。电子航道图的建设也成效显著,已建成1660公里,率先实现与长三角互联互通。

去年8月,浙江成功入选全国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首批示范区域,水路方面,着力构建形成“北网南线贯通、内河外海联动、区域一体协同”的发展格局,打造形成“一网、一脑、五场景、两平台”总体架构,建成水上示范通道1259公里,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总投资5.3亿元,建成全国领先的海河一体智慧航道示范区,树立浙江港航高质量发展新标杆,贡献水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浙江方案”。

此外,浙江还在内河航运绿色安全发展方面积极探索,2024年12月,全国首艘内河氢能集装箱船“东方氢港”号在嘉兴成功下水,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0吨;湖州内河航运绿色廊道入选交通强国绿色低碳试点,该试点以长兴为起点,至嘉兴乍浦,以绿色航道、绿色码头、绿色船舶、绿色环境四大板块为抓手,全面推进航运绿色转型。

浙江正通过推进低碳设施建设、清洁能源船舶应用、船舶港口防污染、本质安全提升、应急救援等工作,打造内河渡运“安心工程”和低碳水上服务区样板示范性成果,全力打造绿色安全先行示范点。


来源:中国水运报

责编:黄慧佳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浙江港航
港通天下,航行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