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无间设计 / WS SPACE無集创始人吴滨,艺术家向京,曾任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原理事长 / 总馆馆长、现任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艺湾 ArtBay创始人栾倩,金地商置集团商业开发公司副总经理聂远莉,以及艺术家施勇、周力等艺术界与设计界的知名人士,一同于WS GALLERY展开对谈,围绕“消隐于城市语境中的公共艺术”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同思考艺术对于城市、空间、个体的意义。
Recently, Wu Bin, founder of WS SPACE and W.DESIGN, artist Xiang Jing, former deputy director of the He Xiangning Art Museum and current vice president of the Shenzhen Design and Art Alliance and founder of ArtBay, Luan Qian, deputy general manager of Gemdale Properties and Investment, Nie Yuanli, and artists Shi Yong and Zhou Li, among other notable figures in the art and design communities, gathered at WS SPACE for a dialogue. They engaged in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Public Art Disappearing in the Urban Context," contempl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art for cities, spaces, and individuals.
在当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正向高品质内容的展览转型,艺术向内,从内而外,影响着城市空间,不断成为赋予城市独特面貌的契机。WS GALLERY致力于以艺术赋能城市与空间,成为中国艺术的推动者。将艺术引入城市,旨在打破玻璃楼宇间的僵化秩序,使艺术在城市空间中自由流动,进而城市的面貌、人的精神面貌,得以在此重新构建。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public art is shifting towards high-quality exhibitions. Art influences urban spaces from within, offering opportunities to endow cities with unique identities. WS GALLERY aims to empower cities through art, breaking the rigid order between buildings and allowing art to flow freely. This process helps reshape the city's appearance and the spirit of its people.
吴 滨 | WU BIN
向 京 | XIANG JING
栾 倩 | LUAN QIAN
聂远莉 | NIE YUANLI
施 勇 | SHI YONG
消隐于城市语境中的公共雕塑艺术
《芳香寸步》艺术论坛
栾倩:很高兴和向京老师、吴滨老师、聂总一起讨论公共艺术的话题。我们知道公共艺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城市气质。今天在深圳的“無集画廊”我们也看到了向京老师的个展“芳香寸步”。首先想请向京老师和吴滨老师谈谈“如何理解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向京:其实,我对吴滨老师上海的空间更熟悉一些。如果各位有机会去上海,一定要去看看吴滨老师设计的空间。这个空间非常丰富,从私密到公共的层次变化非常多,就像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我觉得这特别有意思,因为艺术家的思维通常偏向形而上,而设计师则直接处理现实生活。所以,艺术和大众生活之间其实有千山万水的差距。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需要多种介质才能与公共空间和具体生活相联系。我看到这个空间为我们搭建了通向艺术的多条路径,展示了丰富且巧妙的空间集合。通常,我对每个展览都有很强的个性化控制欲,但这次我几乎没有操心。设计师及其团队的把控力非常出色,作品的呈现效果也令人满意。艺术,尤其是立体作品和雕塑,必须与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在整体中表达和传递信息。这次作品的尺度与空间的尺度非常匹配,我感到非常幸运。
包括展台,以及整体空间设计都非常恰到好处,也超出了我的预期。有几个观赏点,无论是楼上还是楼下,都非常契合观众的体验。观看艺术作品一定是以人的身体作为尺度的,无论是在楼上行走,还是沿着台阶下来,观众都能沿着特定的路线欣赏艺术品,正如吴滨老师所说,这样的融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心理张力。
我认为这个空间和设计帮我实现了这一切。每个人都希望生活中有更多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容,但如何共同创造这样的社会生活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吴滨:我觉得刚才向老师的讲解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艺术家也在关注作品,特别是雕塑作品,被观看的方式,或是在构建一种新的观看可能性。向老师提到,现在的传播途径可能会削弱传统艺术的力量感,但他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保持艺术的张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在设计与艺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交界点上,我发现了碰撞与融合。设计师需要考虑观众如何体验和互动这个空间,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天在座的都是设计师,我也想代表他们问一个问题。昨天我提到一个一直在设计圈内被讨论的话题:设计到底是通过理性构建,还是通过感性形成更强的光芒?向老师,您在创作中更多的是用理性推导,还是用感性捕捉和引导?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同兴趣,我也希望能听到您的见解。
向京:我认为艺术家总体来说不是特别理性的人,完全依赖理性逻辑来实现艺术创作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显得缺乏才华。显然,我不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我本质上更偏感性。但我习惯培养我的理性逻辑思考,因为很多事情需要这种思维方式。正如我昨天回答吴滨老师的问题时所说,我总是先形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我创作的驱动力。在这个驱动力下,我设想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表达这个问题。但在形成这个视觉转换的过程中,往往非常不理性,有时甚至带有玄学性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某些元素会突然出现。而且,对作品的最佳解释通常在完成几年后才会出现。
所以,创作过程一定包含很多非理性和非逻辑的因素。成为艺术家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个过程虽然折磨人,却充满创造的乐趣。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费劲也非常难,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觉得艺术创作独特而有意义。
我相信,设计师和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当你在某个领域达到极致时,你就成了艺术家,这个过程一定包含了无中生有和超越既有规则的部分。回答吴滨老师的问题时,我提到,艺术必然超越现实层面。用波普尔的理论来说,我们有客观世界世界1,意识形态世界2,以及文化和艺术构建的世界3。世界3包括我们的思想和文本,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立于现实的结构。艺术不应完全复刻现实,因为复刻现实毫无意义。真正值得我们付出的是利用我们的想象力去构建那个独特的世界3。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吴滨:非常好,其实才华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栾倩:刚才向老师的发言非常精彩。她提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在我们国家政策层面上如何扶持公共艺术。我们最近也经历了一些相关的事情,向老师一直强调华侨城当时在公共艺术和学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例如,黄专老师创立了杂志《世界3》,专门研究艺术哲学方面的文章。但是,这本杂志最近似乎停刊了,但已经出版的在网上还能买到。现在,我们有很多空间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进行呈现,但什么是优秀的艺术家?如何将最精彩、最合适的作品呈现在公共空间中?此外,关于艺术项目预算的政策,例如深圳的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变样,最终不了了之。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艺术家的才华和创作能力,还涉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系统和有效的机制来扶持和展示公共艺术,确保优秀的作品能够真正走进公共空间,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
对于艺术的呈现,有时会找到工程队来复刻一些现有的东西,这类似于大芬村的山寨雕塑和绘画。这种做法令人遗憾,因为我们有好的空间和经费,但没有真正用到刀刃上。作为艺术行业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现象非常可惜。因此,我想问聂总,你们是如何找到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我希望能够介绍最好的艺术家。在华侨城早些年,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选择的艺术家和他们所做的项目可以流传下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找到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筛选机制。首先,需要对艺术家的作品和风格有深入的了解,确保他们的创作符合项目的需求。其次,应该通过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进行筛选,由业内专家评估艺术家的作品质量和潜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艺术比赛或展览,发现和培养新兴的艺术人才。同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非常重要。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对公共艺术项目的监管,确保经费用于真正优秀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艺术的价值,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
聂远莉:与吴滨老师的合作可以说是因缘际会。他在业界的名声非常响亮,不仅在地产行业,在设计行业也是如此。我们在一些项目上,比如南京的项目,以及金地威新中心这栋楼的高管办公室设计上都有过合作。公司当时希望我们整个楼能够融入文化艺术元素。我们的楼位于科技园这一带,位置和景观都非常好,但公司希望项目能有更多的文化艺术参与,这也促成了我们与吴滨老师的合作。各个方面的契合最终促成了这次成功的合作。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差不多已经快一年了。我自己住在附近,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效果在一点一点地发酵。我并不是因为它在我们公司所在地才这样说,而是从我对艺术的理解来看,尤其是当代艺术组的加入,使得这个项目获得了独立的话语权,这让一般公众难以参与。
人们常常说看不懂某些艺术作品,包括雕塑,但我想说,艺术本身起源于巫术和早期的祭祀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反而是特别通俗易懂的。传统的祭祀活动、农业社会中的二十四节气庆典等,都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比如旁边的大沙河举办的龙舟赛,就是一种非常丰富和精彩的公共艺术形式。现代公共艺术应该学习这种传统,将艺术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不仅能够欣赏艺术,还能参与其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也是我们与吴滨老师合作的初衷,通过他的设计,让文化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讨论这个话题时,我在思考一个遗憾的现象:我们的公共生活和公共艺术主要集中在美术馆和展馆内。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这些场所,但仍有很多人因为“看不懂”而不敢进去。他们觉得艺术场域的人和他们不一样,没有共同的话题。
因此,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商业空间更加普适,能吸引更多人接触艺术。举个例子,为什么我说艺术效果在一点一点发酵?因为在我们公司所在地,有一个餐厅。同事们知道这里有餐厅,所以大家都会来吃饭。不管他们怎么看待艺术品,他们都会带人走一圈看看展览。每当同事带人来餐厅吃饭,第一个节目就是参观展厅,等菜时再回去吃饭。这种方式让人们自然地接触艺术,不像去美术馆需要刻意安排时间和动机。
我还经常看到我的邻居们,他们消费能力很强,经常来这里消费。他们说,威新中心写字楼和餐厅的存在不仅提升了区域的艺术氛围,还增加了房产价值,至少在房价跌时不会跌得比别人多。这种反馈说明了艺术与商业结合带来的积极影响。
所以我认为,尤其是像今天这个展览,比我们之前的展览更深入了一层,这正如向京老师所说的,他的媒介更多了。中午我来看的时候,首先看到那个特别可爱的小天使。我和一个同事一起来看,我们分别挑了几个,说想买哪个兔比比,觉得孩子需要这个,或者不开心的时候,自己看到这个或者放在桌上会觉得特别开心。这种存在感非常重要。
向京老师提到,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逐渐消减其原有的力量,但反过来,它也会一点一点地重新积累。作为艺术家,理性和感性都是通向神秘的道路。因此,我觉得艺术家在这个时代特别重要。因为现在是一个迷茫的时代,人们特别需要有人替他们回答一些问题,或者知道有人在思考和他们一样的问题,大家都在共同探索。这不仅仅是艺术的作用,也是艺术家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能够找到共鸣和答案,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展览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和启发。
就像我看周力老师的展览一样,一朵玫瑰代表所有的玫瑰,一个人的痛苦代表所有人的痛苦。每个人的思考都是在寻找一种共同的心灵共鸣。无论是悲伤还是痛苦,它们都能触动人心。所以,当看到一位女性的雕塑时,可能会联想到许多古老的故事或圣经中的情节。每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但触动的点却是相似的。当作品放在这个空间里,它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场域,对社会和个人心灵的影响也随之改变。传递媒介的关键在于优秀的艺术家和杰出的设计师,他们将空间和雕塑结合,使观众自然地感受到作品的力量。我认为,好的业主也会欣赏并接受这种传递,通过商业化将艺术产品输出,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当人们看到这些作品时,感到开心和安慰,即使在阴郁的日子里,他们可能需要某种特定颜色的艺术品来调整心情。这种打破边界的互动,促进了艺术本身的传递,因为艺术、宗教信仰、哲学等都是通向宇宙中最高存在的一条道路。无论我们称其为神或是自我的完整性,这些都是在追求同一个目标。好的艺术家、好的空间和场所,特别是在商业领域的公共空间,也是艺术介入的重要场所。就像栾倩老师提到的,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人们对艺术的感知与在小空间中的感受是不同的。而在商业空间中,人们在消费时,也拥有一种自主权,这种体验是独特的,能够进一步促进艺术的传播和理解。
吴滨:我觉得这个时代的变化非常迅速,就像艺术一样。正如聂总刚才提到的,艺术在不断演变。在时代的变迁中,设计可能在三个世界中创造和推动这种变化。正如各位所说,如果一个空间能够激发艺术家的突破,找到跨越边界的方法,那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艺术不应该局限于遥远的美术馆。我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在一个小餐厅里看到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感动非常强烈。在中国,以前艺术要么在博物馆,要么在美术馆,总是离生活很远。但在这个餐厅里,我感觉跨越了几百年,那些艺术品的拥有者与艺术品的关系可能与我们现代人不同。我认为这是值得推动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和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也在不断变化。正如向老师所说,艺术在不断被消解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如果这种变化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那我认为这是积极的,也是符合时代趋势的。这是我的理解。
向京:同时,栾总刚才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公共空间,但我们所处的时代,似乎共同的话题已经难以存在了。我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不仅是指一个实体场地,更是指我们的共识、共同的思考和理解。是否能够建立一种共同价值,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聂总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我们能做的就是具体做点什么,把这些具体的事情与自己、与自己的遭遇、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非常具体地去实践。这样的实践才有价值。
今天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看到的展览实际上都与行动有关。当我们无法明确结构问题或具体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我们的身体存在和行动、行动的动力与欲望,可能会帮助我们逐渐建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些都非常重要。谢谢聂总的启发。
聂远莉:谢谢向京老师。
向京:建立共识的前提是能够有讨论的可能性。在艺术中,每个人在艺术作品中看到的东西都非常重要,这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每个人的思考、感受和存在的实际意义。
因此,我在上海举办的展览命名为“没有人替我看到”。这个名字的含义在于强调个人的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看展览时看到的是到场的人,但他们并不一定真正“到达”。一个优质的观众,如聂总或您这样的观众,真正参与、思考和感受艺术现场,愿意建构自己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努力建立共同空间的最终目的。
谢谢。您的回答和我的最初想法,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讨论和理解的空间。
栾倩:刚才聂总的发言让我深有感触。我认为,像华侨城这样的成功案例,离不开明智、热爱艺术并且专业的领导层,正是他们的领导才能将事情推向成功。然而,光是成功启动并不足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回顾华侨城的历程,我们从举办第一届雕塑展开始,讨论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实现公共艺术的理念。第二届展览开始定制专门的作品,随后与法国合作,一步步将其打造成一个品牌。尽管今天 OCAT 的现状可能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在过去的 20 年里,我们始终坚持以学术和独立的专业性为主导,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艺术作品,更是为了在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有意义的艺术体验。正因为有这样的领导和团队,我们才能够一步步实现这些目标,为公众提供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尽管面临挑战,我们依然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公共艺术将继续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那我就想问一下吴滨老师,当前展览非常顶级,请问未来对空间的规划是什么?在深圳和全国,虽然有许多优秀的建筑和设计大师,但在内容方面,像过去OCAT那样以学术为主导、推动公共艺术的项目并不多见。您未来是否计划继续推进公共艺术,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文本创作?这对热爱艺术的设计师、艺术家和企业主都是一项重要的责任。
吴滨:对,我们做画廊的初衷是因为我们从事设计工作,但我们一直认为设计不仅限于设计本身。在进行设计时,我们服务于地产、酒店或其他公共空间,首先要了解并解读客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还涉及到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对大众审美趋势的研究,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和艺术收藏趋势的洞察。
因此,我们关注泛设计领域的发展。在上海,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公司后面发现了一栋百年老洋房,对其一见钟情。我认为这栋老洋房可以成为一个时光的容器,承载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生活形态。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希望不断地为大家提供艺术的滋养,于是我们将其转变为“小白楼”画廊。
在“小白楼”画廊,我们举办了许多展览,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后来,我们与金地合作来到了深圳,同样延续了在上海获得认可的方式。我们将设计、生活、艺术和更多的人群融合在一起,让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深圳,我们延续了这种理念。最早我们举办了蒋友柏的展览,随后是倪志琪老师的展览,现在是向京老师的展览。我们不断地将优秀的艺术与这个空间结合起来,使这个场所的艺术氛围日益浓厚。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在未来继续推动和展示公共艺术,促进艺术与商业空间的结合,让艺术更广泛地触及大众。
栾倩:谢谢,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向老师和吴老师。向老师来自北京,吴老师来自上海,你们对深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向老师更多的是来深圳参加展览,虽然有朋友在深圳,但停留时间不长。吴老师则是从上海来深圳开展项目。你们觉得深圳和你们所在的北京和上海,在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差异化体现在哪里?深圳一直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城市品牌,比如说设计之都。虽然北京和上海也有类似的城市品牌和活动,但深圳的人群、文化和竞争面貌都不一样。所以我想请吴老师先谈谈,您觉得深圳和上海的差异化在哪里?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然后请向老师谈谈北京和深圳的关系及其差异。
吴滨:好的,我先来抛砖引玉。北京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文化性,人们会讨论政治和文化。而上海则更多关注生活状态,非常细腻,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很好。深圳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这里的年轻人特别多,而且效率极高。我觉得深圳团队的效率比上海高1.5倍左右。这座城市年轻化,高效且快节奏。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大家会更需要好的空间和艺术审美的滋养。
向京: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并在上海生活了10年,对深圳最不熟悉。
栾倩:不过最近在深圳连续做了两个展览,对吧?哈哈,一年之内。
向京:对,我想说说深圳给我的印象和感受。除了吴滨老师说的这些,我觉得最强烈的感受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始终充满了实验性和前瞻性。这里是许多国家政策和创新项目的试验田,尤其是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比如,像尼布克在90年代末的许多实验性项目,很难想象它们能在上海或北京实现,但在深圳却成为了可能。
再如很多艺术家推动的纯学术工作,在今天几乎难以再现,因为条件不具备。然而深圳的实验性和前瞻性使得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在这里得以实现。深圳远离权力中心,没有历史包袱,可以大胆尝试各种新模式,这些模式往往会被复制到其他城市,或者被政策采纳。这种无拘无束的尝试和创新,使深圳成为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地方,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栾倩:好,所以要欢迎你们常来深圳,哈哈哈。我也代表我们深圳的朋友向你们发出邀请。刚才说到千城一面和公共艺术,很多地方的做法相似,比如通过越后妻有了解到的大地艺术模式、浮梁艺术节、南海艺术季等,以及双年展活动。深圳被称为双年展最多的城市,但能持续做出特色的很少。比如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持续开展,使我们看到了它的特点和品牌效应。
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从2005年张永和老师主持的首届双年展“城市开门”到最近的“城市生息”主题,已经举办了九届。深圳的展览在融合本土文化和国际视野方面做得很好,不仅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昨天我和几位老师谈到了南头古城的展览。张宇星老师和韩晶老师在南头古城策划的“春景梧桐”城村拼图是深港双年展的分展场,他们将几栋老建筑与在地文化结合,做了一些微改造和艺术创作,效果很好。这个展览实际上是一个旧改项目,但更像是针灸或输血,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城市的变化。这也让我想到“消隐于城市语境中的公共雕塑艺术”这个主题。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展览,不一定是大型昂贵的,而是靠艺术家、建筑规划师和策展人的整体布局,对城中村历史的了解,解决当下问题。
深圳不仅有高大上的建筑,也有历史遗留的城中村。在这些空间里,艺术在不断发生,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在写字楼里有完美空间和高尚展览,在社区、公园、商场和城中村也能看到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是了不起的群体,他们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看到新的面貌,引发思考。
对,所以这个现象让我感慨。现在我没有更多问题了,三位还有什么要表达的吗?如果没有,我想邀请施勇老师来说几句。他专程从上海过来,昨天去了南头古城,今天又在这里,了解了深圳人的生活。
施勇:栾老师,我有点反应不过来。
栾倩:香格纳最近也历经了一些变化。我们都面临着在大变革中的挑战,艺术家和画廊的呈现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对吧?
施勇:是的,你提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共性,让我回想起 90 年代初的经历。那时我们梦想有一个展厅,但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我们会找各种灰色地带、临时场所,比如烂尾楼或办公楼。这种自发的创造力让我们在半天内拍下作品照片,记录下当时的状态。那个阶段,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 WTO 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各种空间应运而生。我们很高兴能在漂亮的空间里展示作品。公共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开始意识到,这些标准化的空间有时会让艺术显得与生活和身体的距离感很远。
就像吴滨老师提到的,他一直在践行关于生活方式的实践,关注设计上的温度和身体环境。这让我想起以前的状态,当我们在奇怪的空间甚至破烂的地方展示作品时,反而有一种独特的感觉。吴滨在一个老洋房里举办的展览,那种感觉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文本世界,在那里找到一种新的文本关系,这对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艺术家有时很自私,希望能完全占有一个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种状态。吴滨的老洋房空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比如幸福牌摩托车的故事,这种介入的文本和复杂、有趣的元素,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栾倩 :特别精彩,今天各位嘉宾也都回答特别精彩,感谢大家。
无间设计、WS SPACE無集创始人吴滨发言
艺术家向京发言
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
华侨城集团原首席文化官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原理事长、总馆馆长栾倩主持并发言
金地商置集团商业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聂远莉女士
从左到右:艺术家周力,艺术家施勇
从左到右:深圳艺术周总监子静,艺术家周力
向京 | XIANG JING
吴 滨 | Wu Bin
Forward, Fragrantly
芳香寸步
出品人 | 吴滨
Producer | Ben WU
策展方 | 無集画廊
CURATED BY | WS GALLERY
艺术家 | 向京
ARTIST | XIANGJING
展览时间 | 2024年7月5日—2024年10月7日
周一 - 周日 11:00 - 18:00 ,17:30 停止入场
TIME | JUL 5, 2024 -- OCT 7, 2024
展览地点 | 深圳市南山区金地威新中心A座35-36F
ADD | Gemdale Viseen Tower, No. 16, Gaoxin South 10th Road,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点击公众号-会员中心-在线预约
监制:Bobo Tao
统筹:RJ
展览团队:Marc
文字:Rica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