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22美分翻身?这个老头靠放贷变成“穷人救世主

文摘   2024-10-29 16:29   江苏  

1

前阵子,孟加拉上演了一场“大型社会版修罗场”。

军方、学生、老政府、新政府……齐刷刷地来了一场“大乱斗”。

结果,乱战的最终赢家居然是个年过八旬的老爷子——穆罕默德·尤努斯。

这位老爷子到底有啥神通,能在这一片混乱中稳坐“王位”?

你可能压根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他可是“全球最出名的孟加拉人”。

没错,比宝莱坞明星还出名。

这位大爷不是靠权谋,而是靠一套“放贷术”成了名人,成了数百万穷人眼中的“救世主”。

他创办的穷人银行,帮助了上千万穷人脱离了绝境,还拿下了诺贝尔和平奖。

别以为我说错了,这事儿是真的。

2

故事要从1974年的孟加拉说起。
那一年布拉玛普特拉河洪水肆虐,稻田被毁,数百万人挨饿。
在这个背景下,尤努斯作为大学经济学教授,离开象牙塔,走进了乡村调研。
就是在这次调研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苏菲亚·贝古姆的大妈。
这个大妈看似普通,却给尤努斯上了一节“现实版的经济学课”。

事情是这样的:

贝古姆大妈和邻居们都在编竹篮维持生计。

问题是,她们穷到连买竹子的22美分都凑不齐。

只能找中间人借钱,结果这些中间人也不是吃素的。

给她们定了规矩:编好的篮子必须低价卖回给他们。每次编一个篮子只赚2美分,累得要死还看不到希望。

尤努斯一开始也懵了。

每天在大学里讨论大经济理论,转身一看,几美分就决定了这些人的生死?

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27美元,救了42个家庭脱离这种无尽的恶性循环,这就是“穷人银行”的起点。

尤努斯发现问题的根源不是穷人不努力,而是他们没机会!

1983年,他创立了格莱珉银行,专门为这些连银行大门都进不去的穷人服务。

格莱珉银行的核心逻辑就是:无抵押、下沉市场——主动走进村庄,为穷人提供低利率的小额贷款。

穷人银行不靠高利率剥削,而是根据需求设定不同的利率,学生贷款5%,建房贷款8%,特殊情况甚至免息。

看上去像慈善,其实是帮穷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愿望。

而且,为了让大家能按时还款,穷人银行设计了一个担保合作小组。

每个贷款人都加入5-6人的小组,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激励——这套小组合作机制,比很多传统银行更靠谱。

穷人银行的模式不止在孟加拉搞得风生水起,还被全球100多个国家借鉴。

哪怕是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这种低利率小额贷款也成了很多穷人的福音。成功的故事讲起来都很动听——孟加拉的绝对贫困率从82%下降到11.3%,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3

但你以为事情就这样完美吗?

笑话!人性这东西啊,复杂得很。

穷人银行模式在印度就被搞得一团糟。

150多家放贷公司一夜之间冒出来,各种“穷人银行”遍地开花,利息从天上飘下来,最后却把穷人推进了深渊。

想想印度安得拉邦那9个月内自杀的14364个人,他们也曾抱有希望。

可惜,现实狠狠地打了他们一巴掌。

听起来,穷人银行像极了中国历史上的“青苗法”。

王安石当年推行青苗法,为了帮农民度过青黄不接,设立了低息贷款。然而,缺乏监管让这一善举变了味,最终演变成贪官们敛财的工具,百姓不仅没减轻负担,反而被剥削得更狠。
穷人银行最初的理想是让贫穷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但光靠一套金融工具显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消灭贫困,不是一两个“救世主”就能搞定的,而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和强有力的政府保障。

4

尤努斯和他的穷人银行,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做了不少好事儿,让成千上万的孟加拉人走出了22美分的深渊。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救世主模式”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
高利贷、过度放贷、模式滥用,现实可不像一开始那样动听。

要解决贫困,靠几笔贷款和几家银行显然是杯水车薪。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金融创新,最缺的就是扎实的基础和稳定的环境。
就像尤努斯说的,“贫穷的位置,只应在博物馆里。”
可我们要搞清楚,贫困是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把它“送进”博物馆的,而不是靠几个金融圈的“神操作”搞个一时的表演秀。

所以啊,贫穷问题,不能光靠尤努斯这样的“放贷老哥”撑着,社会的基本盘和政府的保障才是根本。
要是能搞得贫穷成为展览品,估计那也是人类能办得最壮观的展览了。

至于尤努斯老爷子嘛,他也不容易,折腾了大半辈子。
自己当了一回真救世主,却总被人说是“高利贷2.0”。
看开点儿吧,哪怕是“救世主”,也得时不时下场被拉来背锅。
反正现实总是爱玩黑色幽默。

李不眠
给你讲最有趣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