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不会已经走到尽头了吧?

文摘   2024-10-29 18:30   江苏  

你有没有发现,某些词汇就像共享单车。

刚开始人人抢着用,用久了就成了街边的“风景”?
比如“小鲜肉”,原本形容年轻帅气的小哥哥。
后来却变成了“演技稀碎”的代名词。
再比如“网红”,起初是网络上走红的达人。
现在提起来,八卦丑闻扑面而来。

有些词变味的速度像煲汤,慢慢熬着变质。
但最近有个词,变味的速度堪比高空蹦极。
它就是“国潮”。

“国潮外卖”事件后,国潮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
一夜之间,大家谈“国潮”色变。
有人辛苦了一天,点个外卖想犒劳自己。
结果打开包装一看是国潮设计,心比食物还凉。
网上一张“国潮”梗图说得好:想形容一个人倒霉,国潮外卖元素全拉满准没错。

那国潮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国潮,就是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潮流元素混搭。
做出一种看起来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设计。重点在于创新两个字。
2018年,李宁一记绝杀,把国潮打上了全球潮流地图。

在纽约时装周,李宁的“悟道”系列一出场,龙纹、祥云和街头潮流风格完美结合,硬生生把一个多年沉寂的品牌拉回大众视野。
那年,李宁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微博上的“#中国李宁#”话题直接炸了。
就这样,国潮崛起了。
可转眼到了2024年,国潮却成了个“套路”。
无论你是在买零食、买衣服,还是点外卖,看到祥龙、仙鹤、脸谱都不用奇怪。
袜子、浴巾,甚至炸鸡都披上了“国潮”外衣。
就像调侃的那句——万物皆可国潮。

国潮为什么塌房?我总结了三大原因
第一,懒得创新。
商家们懒得在设计上花心思。
直接去素材网站扒几个祥龙、狮子、仙鹤贴上。
设计师仿佛只需CTRL+C和CTRL+V就够了。
至于“国潮炸鸡”,你跟我说这是用传统中国土鸡?
还是炸法很有讲究?反正怎么看都和潮不沾边。

第二,审美断层。
设计师明明知道这些元素堆在一起很“尬”。
可偏偏掌控话语权的决策层觉得“这就潮”。
所以即使“国潮”成了贬义词,也依然有商家敢换上新广告。
结果评论区被吐槽成“下水道外卖”再合适不过。
第三,国潮当幌子。
很多商家只是想蹭“国潮”的热度,并不在乎文化内涵。
他们只是随意地贴上一些传统元素,仿佛在玩拼图,却没有真正理解和诠释这些文化。
这样的“潮”,看似“潮”,其实“死气沉沉”。

最近这个“国潮外卖”事件就是个教科书级别的翻车典范。
原本想借“国潮”之名来打广告,结果成了被人唾弃的笑料。
甚至直接被挂上“脏乱差”标签。
一时间,国潮在网友眼里,连“劣质”都算抬举。

不是所有国潮都出问题,但“国潮外卖”事件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不是这次外卖翻车,以后肯定还会有其他的“国潮”在各领域出乱子。
翻车的,是迟早的事。
国潮,本来是个好东西。
它一度让品牌赚得盆满钵满,也在吃的、穿的、用的这些小事上,让我们重温了传统文化的味道。
一箭三雕,这不挺好吗?
结果呢?六年时间,国潮从高光时刻走到了崩塌边缘。
那些曾经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符号,被反复“CTRL+C、CTRL+V”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彻底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标签。
就像饭桌上不断重复的段子,讲到最后,就剩下了一句“行吧行吧”。

我想起一句话:说好的一片祥龙画卷,结果成了一堆祥龙花卷。

希望下一个潮,能真的潮起来,也能潮得久一点。


李不眠
给你讲最有趣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