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中国人美到骨子里的浪漫手艺,无关风月,皆为岁月

文摘   2024-12-17 06:23   河南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人应该怎样活着?


今日,仍有一些人以我们认为“不可思议”的方式活着,用我们丢失又渴望重拾的沉静与专注、热烈与笃定在劳作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名字”——守艺人。

在我们不再关心纸张的质地,甚至于放弃纸张书写的今日,在富阳,蔡月华和妻子仍在坚持制作“元书纸”。他们每天4点起床,忙碌一天制作1200张元书纸,每被收走一张,仅能得到0.55元。

这种古老的手艺,砌不起三层小楼的住房,那是做卷帘门生意的村民才可能达到的富裕程度。
元书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


当时代冲刷历史的荣光,毛笔已从主流书写退居到文人雅士的案头,朴素的毛笔材质,在制笔大师李小平眼里仍有不同的品相,兔毫里分为紫毫、花毫、三花、五花、七花,紫毫毛色漂亮,易折损也至为珍贵。

在工业标准之外,这是手艺独有的美感和生命力。

刻字是毛笔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在李小平看来,制笔的关键在于,如何搭配性状各异的动物毛,以达到特定书写性能
在一把名匠落款的手工壶可以卖到几十万的时日里,“紫砂泰斗”顾景舟仍静心于室,花上几年只做一把壶,离世之后,家中至今套缸里还放着没完工的作品……


“这些朴素的手艺人,绝不是圣人君子,更不是人间国宝。他们就是每天拼命地为了养活家人而勤奋劳作的普通人。当我们对于人生道路产生迷惘的时候,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儿。”

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里,曾如是讲述着我们认识日本匠人的意义。当时,我心里也兀自期待着,一本“中国版的《留住手艺》”,带我们去感受中国人,如何像个匠人一样活着。
庐州木雕传承人张参忠在细刻《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

今天,我们终于等来了这本《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

它是由《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主笔艾江涛、葛维樱等人历时多年,走访中国10多个省区市,采访数十位非遗守艺人后书写集结而成,为我们展示了中国非遗传承一线守艺人少为人知的故事

在现代工业的冲刷下,手工业面临无可避免地消失,阅读这些守艺人的故事,也许能为我们留住一份中国人的精神底气,珍藏一份人赋予物的体温、人对待人的真诚,也使我们获得一份对自我人生的笃定。

今天推荐的版本,也是给大家争取到作者亲笔签名版,意义非凡





21种绝美手艺,每一次回眸

都是一次审美的积累,一次记忆的传承


小时候对古建筑上的精细木雕、门神年画向往不已,长大后眼见它们被冷落,却不知该以何种方式去传承?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永革
古宅构物原件和复制品对比
走进博物馆,不知那些“小众”的手艺到底美在哪里,难在哪里?

无论是你刚接触传统手艺的新人,还是中式文化的坚定追随者,这都是一本值得你一读再读的温暖之书。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选取21个中国传统手艺中至为精美、极具东方美学底蕴的种类,像富阳纸、龙泉瓷、元青花、传统漆器、庐州木雕、中国刺绣、木板年画等,记录了处在传承和变革中的古老手艺,讲述传统手艺传承背后的故事,以及守艺人在漫长岁月里不灭的热情。

元青花烧制工艺之修坯
克勤及家人仿制的元青花瓷
翻开它,你能在这里发现手艺之美。有很多技艺和手工艺品,堪称一眼封神,百闻不如一见!

在上海,顾绣讲究劈线,一根丝线要劈成64股,如此细的线一天绣下来不过半片叶子;
顾绣韩希孟绣花卉草虫系列之《游鱼》
在北京,为了复刻一张《韩熙载夜宴图》,木版水印传承人足足刻出了1667块木版;

在宜兴,制壶几乎是一生的修行,而徐门制壶的家族传承已经跨越了5代……
徐门老四徐秀棠,现在为紫砂雕塑开门立派

守艺人如同推动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看似重复的手工劳作里,让手艺品长出了血肉。当我们越是深知手艺之难,便越对手艺之美心存敬畏。
紫砂工艺“传统全手工成形技法”所用到的工具多为竹、木材质
手艺人积累半生、少与外人道的实操经验,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作品的灵感瞬间……在书里都有实地采访的第一手资料,为你专业而生动地讲述。

让你涨足知识,成为“半个手艺大师”。

像要做好一支毛笔,竟然有多达120道工序,光是毛笔笔头的笔柱和披毛的制作,又能细分出选料、理毛、去脂、去绒、齐毛等14个环节;

当你被一件徽州漆器的外在美所震撼,你可知,光是“看不见”的胎骨的制作,就”占了整个漆器制作时间的一半”。从制作胎骨、裱布、上漆、打磨、推光到终完成,你都能在这里读到现场感的细节解读,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件漆器的诞生。
漆胎
青花瓷的烧制、手工皮影的刻制、传统漆器的打磨、古建筑的修复……它们身上共同烙印的传统文化美学基因,如脐带般连接了过去和当下,让我们得以触摸文明的温度,洞见中国人灵魂的底色。

对传统手艺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审美的积累,也是一份记忆的传承。





一窥守艺人的人生故事和生活哲学

在变动的世界里,找到属于你的活法


相比古老技艺的通识讲述、遗产保护的宏大叙述,这本书更多的是把我们带到手艺的“现场”,让手艺人讲述代代相传的技艺、生活和现实生存。
复原真纸的守艺人贡斌,此制作工序为“划漕”
当传统年味在剧烈转型的中国渐渐消散,木板年画何以延续它的生命力?
凤翔年画传承人邰立平正在为一幅大门神手工填色
在传统皮影如烛闪烁的地平线上,关中皮影最后的“三剑客”正经历着怎样的命运人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
没有过度吹捧“匠人精神”的神圣性,只是诚实地记录、真实地还原着手艺人认真活着,专注做事的“当下”。是当下不可多得的中国民艺生存现状实录。

在这里,不仅能读到鲜活的人生故事,还可以一窥守艺人所遵循的生活哲学。

“从‘美’的目的出发,不需要追逐社会而保持它自己的节奏”,在处处追求有用的时代,漆器大师甘而可直言“漆器无用”,却在日复一日的如琢如磨间,用一己之力把中国漆器送进了世界级博物馆,告诉世人,这种被译为“japan”的漆器,至好的技艺在中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甘而可


此视频素材由甘而可先生提供

“一个人如果一生专注于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并不刻意设置目标,日复一日,他就可以达至绝活”,在“当代陶艺大师”鹏师傅看来,如果每天都能做好事情,手上就有一辈子的活计。

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生活,在手艺人这里,自有一种优美单纯的节奏。平缓踏实,心无旁骛,是他对手艺的态度,也是对万物的尺度。

曾鹏师傅工作照
他们沉潜于造物的宁静岁月,在多变的浪潮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守住了手艺,也守住了生活。

“聚元号”弓箭铺第十代传人杨福喜正在制作传统弓箭的弓胎,又称“刮胎子”
是众人走一条大路,还是一个人走一条小路?在顺流而下的时代里,如何实现逆流而上的人生?读完这些大师的守艺人生,相信你也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民艺爱好者一生必读

超百幅高清照片,

珍藏手艺带来的感动


超百幅高清照片,全彩印刷,立体呈现手艺精雕细琢的过程。


像漆器的制作过程,生漆和灰、生漆搅拌、调漆、打埝、上漆、打磨、抛光到犀皮漆纹理细部,都一一呈现,补足了文字缺失的画面感;

木版年画的画版和刻制工具,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所需的工具,瓷器的修坯、拉坯……则让我们看到匠人的日常工作状态和与之日夜相伴的工具,真实而亲切;

复烧的元青花、门神年画、沉香雕刻等成品,每一件的情感和温度都溢于纸上,叫读者虽不能至,仍心向往之。
圆背精装,用犀皮漆纹理设计而成的内封,道尽了中国传统手艺大道至简,悟者至成的境界。

传统手艺爱好者翻开它,从此开启一段由内而外的心灵震撼之旅;

想要接过手艺传承的年轻人收藏它,或许能从中找到一生想要追随的技艺;

在单一评价体系里疲于内卷的打工人,哪怕只是偶尔停下来,阅读它,也能从不同的人身上重新得到启发,感受人生是旷野的无限可能。



卉声卉色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