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作者|C妈
来源|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前段时间,有姐妹给我私信:
想请教个问题。
我小时候是在那种父母独断专行的管教下长大的,所以自己有了孩子,我就很尊重他,尽可能的给他自由的空间。
我愿意听孩子的想法,也常询问他的意见,什么事儿都跟他商量着来。
但最近我发现,我越是尊重孩子,他的脾气就越大,最后只要不合他的心意就发脾气。
有些事情还会挑战你的底线。玩手机,说好了20分钟,但是肯定收不回来,再玩10分钟,再玩5分钟……
我觉得我的尊重反倒让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
想问C妈,是我尊重过头了吗?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姐妹都有类似的疑问。
都说要尊重孩子,咱也这样做的,但是这份尊重似乎并没有让孩子往理想的方向成长。
反而还被“反噬”了:孩子变得愈发任性自私,不懂得体谅大人。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尊重」本身没毛病。
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尊重”。
和身边不少妈妈聊过这个话题,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会被“反噬”,是因为掉进了尊重的误区。
事事商量,即便是你自己的事儿
你有没有为了表示的尊重,事事征求孩子的意见:
“妈妈现在在工作,我一会儿再陪你,好吗?”
“我今天太累了,你自己看会儿书或者让爸爸给你讲故事,可以吗?”
“我明天要出差,这两天奶奶过来陪你,行不行?”
这是尊重吗?
不是,这是没做好「课题分离」。
简单说,就是没区分哪些是你自己的事儿、哪些是孩子的事儿。
工作忙、有出差计划,或者身体不适、不想陪孩子……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儿。
既然是自己的事儿,就没有必要找孩子打商量,而是应该,自己做好决定,直接通知孩子。
我现在每次出差,都会很直接的告诉俩孩子:
“妈妈下周要出差,大概5天的时间,这几天爸爸在家陪你们,奶奶也会过来,我周六之前就回来了哦!”
如果实在觉得对娃有愧,这样说好像有点不近人情,那就把补偿方案再加上:
“回来给你们带礼物,周末我就带你们去公园野餐!”
比起“假意”的询问,这样的方式反倒会让孩子觉得,你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跟他平等交流。
为什么我说“假意”?
因为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不是真心要考虑孩子的意见或想法。
你问孩子“我不陪你行不行”,得到的回答大概率会是“不行”。
那我们就真的不忙工作、不出差了吗?
当然不会。
然后呢?孩子一哭闹,我们又怨他们怎么一点也不懂事。
但你细品,孩子的视角是怎样的?
你问我,我说了你又不满意。在他们看来,只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完全没被在乎——
我都说不行了,为什么你不听?
或者说,你明知我拒绝你不同意,那你为什么问?
结果,肯定孩子会爆发更大的脾气,更别说体谅你的不易了。
说实话,这样的“伪尊重”,真有点没事找事儿的意思。
处处放水,哪怕提前商量好
就比如开篇那位姐妹提到的,你原本的规矩是,每天可以看20分钟手机。
但马上到点,孩子还是跟你软磨硬泡:求求你了,再让我看一会儿吧,最后10分钟?
你不想自己显得那么不近人情、“一言堂”,于是一再放水……
结果今天30分钟,明天就是40分钟,后天直接变成1小时。
这是尊重吗?
也不是。这是在「模糊边界」。
因为你内心的摇摆纠结,孩子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软磨硬泡一下,是有效果的。
所以,他也不确定他不能踩的那个界限到底在哪儿。
说实在的,为什么孩子会得寸进尺挑战我们的底线?
因为我们给了他这样的机会,让他能够在既定的规矩上来回扯皮。
孩子不是不能“谈条件”,我也说过,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别“听话”。
我希望他们拥有审视规则、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力。
但前提是,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底线。
孩子的要求和我们的底线之间,才是可以商讨的空间。
比如20分钟结束时,一集动画片还差5分钟看完。
孩子们争取权益,“没看完难受,看完这集就关。”
那我是OK的。
被拒绝的孩子,有情绪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直接通知了孩子结果,或者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孩子不会有情绪、不高兴吗?
姐妹儿,自信一点,把吗去掉。
娃一定是轻则小哭,重则大闹。
我跟DD说,我要出差一周,他若是痛快同意,我反倒觉得失落呢。这个小没良心的,我走你一点也不难过?
我催着CC周末作业上午必须完成,她要是高高兴兴一口答应,我还觉得不正常,心说今天这是怎么了?
被拒绝不爽、发脾气是必然的。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种时候,才是尊重真正该“上桌”,发挥作用的地方。
拒绝时不需要有心理负担,但拒绝后,安抚孩子失落、难过、想要大哭一场的心情,才是表达尊重的关键。
我知道,妈妈要出差了,你舍不得我,哭着不愿意让我走。但决定已经做了,不能随意更改。
我愿意抱抱你、安抚你,承诺给你带礼物,回来一起出去玩补偿你!
我也理解,放弃玩耍的时间,投入到“正事儿”写作业中,你肯定是不乐意的。但是规矩就是这样,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可以抱抱你、安慰你、跟你一起吐槽作业多,在你学习间隙准备一些零食缓解你的压力。我不会阴阳怪气:天天就知道玩,你还抱怨上了!
我有拒绝的权利,孩子也有伤心、发脾气的权利。
真正的尊重,是我理解、包容、安抚此时此刻你的情绪和感受。
相反,如果孩子因为被拒绝而哭闹耍赖闹脾气。
我们强制他们不能哭,剥夺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甚至大声斥责他们……
这才是真的不尊重。
最后
最后我想说,尊重,不等于事事询问孩子的意见,也不等于无限放低底线,非要维持一个“老好人”的人设。
身为父母,一定要拥有被孩子“讨厌”的勇气。
你一定要知道一句话:将来敢主动拒绝别人的孩子,都是先从无障碍接受“被拒绝”开始的。
能够平常心的被拒绝,才能不玻璃心的拒绝别人。
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刚”一点;
有些时候,“坏人”这个头衔也必须由我们来认领。
孩子因此产生的失落、难过等情绪,这在所难免。
所谓人生无坦途,有一门成长的必修课,就叫接受遗憾。
接受世界并不是围着我转、接受并不能事事遂愿。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活得不卑不亢,因为他们更懂得边界感。
别人不会无底线纵容我,我自然也无需随意惯着谁。
既不会成为欲望永远填不满的索取者,也不会成为不懂拒绝照单全收的老好人!
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导师”的史蒂芬·柯维说过这么一句话:“除了身体上的生存,人类最大的需求是心理上的生存,即被理解、被肯定、被认可、被欣赏。”
这句话在亲密和亲子关系上尤为适用。
我想,几乎所有的人也都乐于给予对方理解、肯定、认可、欣赏。
但当我们真正尝试着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生活中的鸡飞狗跳、鸡毛蒜皮太多,根本无暇顾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你几个问题:
下单后联系客服兑换课程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