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依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突破。
这一年,农村金融领域热点纷呈。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持续推进。三家省级农信联社的顺利改制,标志着农信系统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不少村镇银行加快合并重组步伐,“村改支”成为改革化险的主要方式。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农信机构主动作为,下调存款利率,创新产品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激发乡村振兴动能。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丰收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充沛的金融活水涌向广袤的田野,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普惠金融取得的成效同样令人瞩目。普惠信贷聚焦保量、稳价、优结构,普惠保险进一步触达基层,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温暖更多普惠群体。同时,数字金融的便捷性、科技金融的创新性以及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也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崭新的动能与活力,展现了农村金融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
然而,农村金融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农村中小银行传统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村中小银行不仅需要应对净息差收窄带来的直接冲击,还需在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2024年即将落幕,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一年农村金融的变革、突破与成长,共同揭开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篇章。
10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动员部署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关工作。
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监管部门为打通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卡点推出的新举措。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推荐,银行可以更为高效地获取具有真实融资需求且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信息,有助于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一定程度降低放贷风险,从而提高放贷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基层全面摸排情况,能够推动银行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小微企业实际需求更加契合,进而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提高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各地方、各银行快速响应,多数银行将成立工作专班作为当务之急,同时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实地走访力度,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积极提供贷款支持,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1207.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194.2万户纳入“申报清单”,130.3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2万亿元。
未来银行将全力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加快落地见效,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书写普惠金融大文章。
2024年,四川、广西、海南的省级农信联社改制工作格外受到业内关注。
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三则批复,同意筹建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海南农村商业银行;同意在广西农信联社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联合银行,机构名称规范为“广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农商联合银行”)。
随后三家省级农信机构的筹建和组建工作有序推进,并先后开业,完成省级农信联社改制工作。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以原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基础改制而成,注册资本达220亿元,股东包括四川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34家国有企业。该行承继原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对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的管理职能,开展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经营活动。
广西农商联合银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区直国有企业、南宁市直国企等适格投资者出资入股设立,承继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业务、资产,以及债权债务等权利义务。
海南农村商业银行由原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19家市县行社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新组建的海南农商银行注册资本金达220.21亿元。
三家省级农信联社完成改制是我国农信系统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改制后的新机构将以崭新姿态投入金融服务,在支持地方实体经济、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2024年以来,多家村镇银行被主发起行收购,并改制为主发起行的支行,业内将其称为“村改支”。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村镇银行逐渐变为高风险机构,严重影响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服务能力。在此背景下,相关村镇银行通过提升主发起行持股比例、有序推进兼并重组、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进行化险。其中“村改支”已逐渐成为村镇银行化险的主要方式,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改支”后,原村镇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员工、网点及系统等由主发起行承继。“村改支”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主发起行的资金实力、专业管理经验和风险防控体系,增强原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整合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资产质量,有效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改制后的支行整体实力有所提升,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随着“村改支”模式的深入推进,村镇银行有望在新的发展框架下,以更加稳健的姿态服务地方经济,助力农村金融持续优化与繁荣。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协同联动,着力推进普惠信贷保量(保持普惠信贷支持力度)、稳价(稳定信贷服务价格)、优结构(优化信贷结构),普惠保险进一步精准触达基层,更好满足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动我国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在推动普惠信贷发展方面,一系列顶层设计出炉。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并明确了2024年普惠信贷保量、稳价、优结构的总体目标。
今年8月,为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信贷管理机制,推动普惠信贷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将适用对象扩大至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和农户等重点领域贷款,细化免责、追责情形,切实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解除敢贷、愿贷的后顾之忧。
在上述政策指引下,银行机构积极加大普惠信贷供给,并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进程,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6.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51万亿元。
与此同时,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保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关乎亿万群众福祉。
为更好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提高保险业普惠保险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5月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丰富普惠保险产品服务、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效、优化普惠保险发展环境、加强普惠保险监管等方面,为下一步普惠保险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实践中,各保险机构充分发挥机构、队伍和专业优势,持续聚焦农村群体保险保障,不断推动服务下沉,大力推进普惠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服务精准、高效触达基层。
业内人士表示,普惠金融前景广阔,需探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广泛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2024年,各地多措并举促进粮食生产,我国粮食再获丰收,产量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这也是继2004年起,我国连续迎来的第21个丰收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41万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其中,秋粮产量10569亿斤,比上年增加150.3亿斤,增长1.4%。全国谷物产量13046亿斤,比上年增加217.1亿斤,增长1.7%。
今年,提单产、稳面积等举措,为粮食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提单产方面,2024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接续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新启动了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指导各地在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水肥精准调控、减少产量损失四个方面下功夫,挖掘单产潜力,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5.1公斤,增长1.3%。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80%。
为稳住耕地面积,2024年,国家相关部门不仅大幅度提高高标准农田的投入标准,还通过继续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0亿亩,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增长0.3%,连续五年保持增长。
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扩面、增品、提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
5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通知,从2024年起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从保障水平来看,相较于物化成本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额还增加了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覆盖农业生产总成本;而种植收入保险则针对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保障水平覆盖相关农产品的种植收入。
“从赔偿力度来看,这两个高保障的险种每亩可以多给农户赔偿600元,也就是说在农户经济负担增加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遇到同样等级的灾害,这两个高保障险种给农户的赔偿就翻倍了,如果灾害越严重,这种好处体现得越明显,农民基本上可以实现旱涝保收。”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此前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与此同时,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也是今年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提高理赔服务质效、严格应收保费管理等方面,为做好农业保险投保理赔工作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农业保险品种正不断“上新”,进一步发挥了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
2024年,银行业经历多轮存款利率下调,国有大行存款利率已进入“1”时代,为农信机构“降息”打开空间,农信机构陆续跟进下调,“降息潮”悄然蔓延。
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信机构的净息差压力,负债成本总体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对于一直以来将揽储视为全年重要事项的农信机构来说,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导致部分资金流出,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整体上看,农信机构相对于国有大行仍有价格优势,因此,依据人缘地缘优势,以差异化和特色化服务打造自身不可替代性,正成为农信机构应对存款利率下调的破局之道。
当前,银行业净息差压力仍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较今年二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未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的态势或将延续。农信机构应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精准对接农村和县域群体金融需求。一方面,应找准产品和服务切入点,紧密结合农村和县域群体储蓄、理财等投资需求,创设金融产品和一揽子服务;另一方面,不断优化网点布局,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围绕农村和县域客群打造新型金融生态场景,增加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并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活动,引导农村和县域客群了解金融知识,实现理性投资。
2024年以来,政策陆续出台,支持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
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提出,全面加强金融服务专业能力建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科技金融专属组织架构和风控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内部制度。
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各家金融机构也立足实际,就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出台了更加具体的举措。
今年6月份,建行总行在广东授牌成立总行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给予差异化政策支持。同时,建行广东省分行成立科技金融领导小组和科技金融业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二级分支行设立一级部科技金融业务中心,基层分批建立科技金融特色支行,首批拟挂牌15家,年内在全省建立500人科技金融专员队伍,自上而下统筹规划与推进科技金融服务落地生效。
8月,工行福建省分行与福建省科技厅、工行福州分行与福州市科技局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揭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科技金融中心(福建),下设工商银行科技金融中心(福建福州),致力打造“五专服务体系”,即专营机构、专项活动、专属产品、专门风控、专项保障,深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推动科技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型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用款急、没有抵质押物的特点,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目前,在各方努力下,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正逐步被解决。
未来,在相关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做实科技金融,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探索推出更全面、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赋能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11月,数字金融迎来顶层设计。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数字金融支持“三农”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在数字化支农道路上寻求突破,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增强信贷服务的可及性、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手机银行等数字金融服务方式,可以让偏远农村地区的居民便捷地获取支付、转账、信贷等基础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推动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
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数字金融进一步打破了金融服务的壁垒,实现了业务办理线上化、审批流程智能化、风控模型自动化。对客户而言,业务的办理可不受银行网点营业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覆盖面,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当前发展数字金融还存在缺乏复合型人才、数据治理与数据应用水平有限、数字化营销策略与渠道创新不足等难点。
为更好支持乡村振兴,接下来,立足县域的农村中小银行应积极拥抱数字金融,转变管理理念,以数字化技术为切入点,提升获客能力、网点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数据治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今年8月,《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提出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发展绿色金融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67万亿元。
在农村金融领域,绿色金融不仅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还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市场的不断成熟,绿色金融将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作者|杨怡明 郝飞 李美丽 田耿文 曹沛原
制作|张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