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名清廉故事(二)——太和街

政务   2024-12-14 18:41   云南  

2

太和街里出清官

太和街如今已成为历史地名消失不见,它所在的位置相当于今北京路上拓东路至人民中路这一段,如今的太和街道名称还留存着这一地名的记忆。太和街地名出现在清代,当时这里还不是核心城区,处于昆明城的郊外。这条街道在当时虽不起眼,但名称却十分大气,充满文化的厚重感。“太和”二字一般是指天道的规律,阴阳和合、元气常在、万物和谐,是达到极致的一种“和”,这是古代一种至高的理念。这一词语用在地名中较为广泛,但内涵不尽相同,如有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南诏“太和城”(白语地名,意为山坡上的城)、昆明鸣凤山太和宫、镇沅县太和街(傣语地名,意为箐边种棉花之地)。虽然“太和”二字含义不同,但最为常见的还是汉文化的意蕴,“和”就是祥和,就是正气,合乎哲学上“道”的境界。“以直声震海内外”的清官、有着“滇中完人”之称的钱沣就出生在这条街上,他的清廉人生之路离不开门前这条街道地名文化的熏染。钱沣故居在今茶花公园内,后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相关遗迹今已不存。



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昆明人。清代著名清官,历史文化名人,善诗文,工书画,楷、行、隶皆精,喜画瘦马,人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人都吃不饱,马焉能不瘦”,故有“瘦马御史”之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国史馆纂修官、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使、湖南学政、湖广道御史等职。他为人正直坦荡、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先后弹劾陕甘总督毕沅失察甘肃“冒赈折捐”案,检举权臣和珅亲信、山东巡抚国泰贪索钱财、亏空库银腐败,上书弹劾和珅贪腐营私等罪,不畏权贵,一心为国。在湖南学政任上,他秉公选拔人才,谢绝士子拜谒,得名“钱来钱不要”。乾隆六十年(1795)钱沣病故于北京,年仅56岁,归葬于今盘龙区龙泉街道清水河村钱沣公园内,钱沣墓为钱沣与原配夫人秦氏合葬墓,侧有另一夫人鞠氏墓。其死因一说为军机劳苦、积劳成疾而死;一说为喝了和珅命侍者送来的毒酒中毒身亡。钱沣敢于同贪污腐败行为作斗争,首先在于他对自身的严格自律,以自身作为清正廉洁的楷模和典范。钱沣在生活上的简朴廉洁与执法的刚正不阿,清人张士元有如下记载:


钱御史秉质清刚,能甘淡薄,居官不饰舆马。市骡损一目,取其价之廉也。有邀之宴饮者,嘉肴不敢恣啖。或问之,答曰:“吾家常淡食,恐美味适口,后难安于俭觳耳。”盖惟其能俭,故能廉,能廉,故能直言不挠。天下之士穷极嗜好者,求其以道居官,不亦难乎?


钱沣生活之俭朴及为官之清廉表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他平时多步行上朝,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头瞎了一只眼的瘦骡子。近人赵藩为钱南园祠题诗赞颂:“立品从慎独来,落落得素怀简。建言使权豪慑,侃侃有长儒风。”为弘扬钱沣的清正之风,昆明市政府在市级行政中心6号楼西侧建有钱南园雕像,供公职人员学习瞻仰。翠湖东畔旧时有钱沣祠,俗称“草公馆”,馆前小巷命名为“学士巷”,因民间赞钱公为饱学之士,弘扬钱公清正之风故名。钱沣著述宏富,有《南园诗存》《钱南园遗集》《南园文存》《六河图说》等著作存世。如今他作为昆明清官廉吏的代表得到了大力宣传,成为公职人员学习效仿的榜样。(云南省地名专家、昆明市区划地名专家 于元平 工作单位: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End

审核/昆纪宣
责编/贾献培 吕文康
编辑/陈柯钰

来源/昆明市纪委监委

盘龙区纪委监委

转载请注明出自公众号清风春城


清风春城
了解昆明市纪检监察工作最新动态,权威信息发布。宣传党纪、传播廉洁、举报监督、激浊扬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