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看展 | 欣欣此生意——邓白花鸟画写生创作展之造化为师(一)

文摘   2024-11-08 20:00   广东  

造化为师







1946 年秋,邓白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重庆迁回到杭州,任教于图案系。此后他一直任教于该校(该校先后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1957 年,邓白任中国画系主任,并主理工笔人物画教学,是当时中国画系教工笔画的主要教师(包括工笔花鸟画)。

1958 年,因浙江美术学院重建工艺美术系的需要,学院决定:有着设计教学背景的邓白(多年教授图案的经历)转任工艺美术系主任,由此,邓白承担起重建该系的重任,在几近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邓白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教师,把工艺美术系的各个专业都办得很成功,此后他被这些年轻教师亲切地称为“老母鸡”,意即他把这些年轻教师“孵化”出来。这期间,由于工艺美术系的工作繁忙,邓白画画的时间大大减少,但他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创作出不少大幅精品力作,如《 四 时 春》(1961 年)《 报 喜 图》(1962年)等,《四时春》描绘了二十多种植物,这些花草树木和禽鸟都来源于写生。

杭州四季分明、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给花鸟画写生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春夏秋冬闲暇之时,邓白经常徜徉在园圃郊外观察写生,他的写生稿尺幅不大,一般用较硬的铅笔,原因是硬铅易于深入刻画细节,并且不像软铅,即使时间长久也不易摩擦弄脏。所以现在看到的邓白铅笔写生稿线条颜色都比较浅。但这些写生稿都画得非常精致入微,并且落笔肯定,显示了邓白先生高超的观察和写生能力。

可以说,抗战胜利后,由于生活的逐渐稳定,加上传统基本功已扎实稳固,邓白的花鸟画全面走向了以造化为师的创作方式。








部分作品赏析


捕蝉图 
邓白
130×34cm
纸本设色
1944年
东莞市博物馆藏

款识:

商声昨夜动遐荒, 宇宙无端肃杀忙, 苦海几回伤浩劫, 腥风何事到秋芳。忍教弱肉供强食,谁体天心护法纲?极目枝头凄咽处,可怜无计避螳螂。甲申秋七月望日,岭南邓白画于渝州南郊并题。

钤印:

邓白(朱文)白叟诗画(白文)。

薄雾疏篁
邓白
103×30cm
纸本设色
1945年
东莞市博物馆藏

款识:

修竹倚天寒,隔雾飞相顾。且借一枝栖,争悔凌云悮。乙酉年邓白写于渝州。

钤印:

邓白(朱文)岭南邓(朱文)安素(朱文)。

玉兰写生之一、之二

邓白
36×26cm×2
纸本
年代不详
家属提供

杏花写生
邓白
36×48.4cm
纸本
年代不详
家属提供

款识:

杏花二月开。花似梅略大,淡粉红近白色。萼淡绿底洗深红。蕊粉黄,须白色。花开无叶略有嫩芽。干赭墨。

钤印:

白叟(朱文)

春兰写生
邓白
35×47cm
纸本
年代不详
家属提供

款识:

兰花三月初开,花淡绿色加紫红脉叶汁绿。

钤印:

白叟(朱文)

葱兰写生
邓白

37×26cm

纸本

年代不详

家属提供


款识:

葱兰七月开,花正面纯白,勾白粉细根。雄蕊金黄六枚。雄蕊白,一枚。花近心处洗草绿,花背面近蒂处洗绿。瓣尖处洗淡粉红。草本,一茎一花。叶似韭菜,稀疏,近根处带白色,干与叶均汁绿。

钤印:

邓白。白叟(朱文)。

紫荆花写生研究
邓白
26.5×38.5cm
纸本

年代不详

家属提供


款识一:

紫荆花有三种:一为红花紫荆。花朵较大,色深紫红,叶较大,树干很高,为亚热带乔木,花期很长,冬天开花,夏天又开一次。一为淡紫花紫荆,花多较小,叶亦较小,枝干比较秀气。花开时较红花紫荆略晚,红花紫荆开过后,紫花紫荆始盛开。一为白花紫荆,花如紫花紫荆大小,叶亦略同,与紫花者同时盛开。还有一种小红花紫荆,花朵如紫花大小,叶亦略同,惟花色较红,花瓣中间淡紫红,边沿深紫红,色比红花较淡,惟更鲜艳。

款识二:

小花红紫荆:正面瓣中淡紫红,近萼处白,瓣边深紫红,背面同正面变化,但较正面更大,白至瓣中。瓣较短 瓣尖较圆。雄蕊淡红近白,雄蕊淡绿,头红。蕊黄粉,有一深瓣,中有深紫红花脉,其余四瓣白花脉,背面 花脉皆白,萼绿,略带红。

紫荆花写生研究
邓白
12.5×49.5cm
纸本设色

年代不详

家属提供


款识三:

正面花瓣玫红底,加紫红染。脉深红色。其中一瓣深紫红,暗紫红染。背面花瓣淡紫,粉染。近萼处紫红较深, 萼绿加红色脉。蒂绿染紫红,枝近花处绿。干赭墨撞绿。叶正反皆汁绿,背加淡石绿。须:雌淡粉绿,雄淡粉红,蕊粉黄。

紫荆花写生研究
邓白

15.5×47cm

纸本设色

年代不详

家属提供

紫荆
邓白

40×28.5cm

纸本设色

1977年

东莞市博物馆藏





撰稿 :策展部
编辑 :唐柱鸿
校对 :赵德翰
初审 :慕容小红
复审 :张志峰
终审 :李志国



岭南美术馆
岭南美术馆是直属于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融创作、展览、培训、收藏、研究、交流为一体,借助东莞可园作为岭南画派重要发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创新机制,广纳贤才、繁荣创作、策展交流、培育新人,提升东莞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