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轮转,味有冷暖。味道扎根记忆,在时间里绽放,使身处异乡的游子感到归属与心安,也让朝夕相见的人们,以此为载体,达成与时间的和谐共处。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平均海拔2825米的高原上,江南水乡的勤劳和高原藏地的淳朴交融延续600余年。
汉、回、藏等十六个民族的临潭人用青稞、麦子、燕麦、豌豆、蚕豆、冰豆、土豆、菜籽油等有限的农产品和高原特有的山肴野蔌、水生陆长缔造了洮州美食的深厚基底。
腊八节前后,漫游者、流浪者、海豚、半驼纷纷归乡,朋友圈美食盛宴开启。
洮州美食唤醒味蕾记忆,有妈妈的味道,也有那些隐匿于街头巷尾,经年不变的“阿娘”“巴巴”们的手艺。
县城周边“回家过年必吃榜”正在搜索探访中,欢迎各位潭粉围观助力。
这是一家拥有近30年砂锅烹煮经验的地道老饭馆。
十五年前,我租住在车站院内,上下班为求省时,常常于小店后厨穿行而过。不自觉携得一抹卤香混迹于工作场所。
砂锅的制作,要从一锅风味独特的老汤开始。早上八点,卤锅开始冒泡,汤锅里的老母鸡经过数小时的小火慢炖后,被捞出晾在案板上。
老板为砂锅的底菜忙碌着,老板娘则开始拌肉馅、烧油锅,准备炸丸子。
“老板,多放粉条多加丸子……”在30余种砂锅里,临潭本地纯土豆粉条和店主自制的肉丸子是食客们的心头爱。
“食材一日一采购,汤底必须老母鸡吊。”店主吕春荣说,汤醇、菜鲜、肉入味是他家砂锅受老客钟爱的原因,也是小店的立身之本。
时光荏苒。我租住过的那个小房间如今已成为小店的储物间。但每次回家,报到的第一站必定是这个小店。一份什锦砂锅,让所有思念得以安放,将所有疲倦一扫而光。
扎根于厨房的节日劳动者在腰酸背痛与油烟熏陶的双重折磨下得以喘息的地方大抵就是酿皮儿馆。
位于城关镇教场村口的阿依舍酿皮馆虽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鲜亮体面的招牌,却是临潭本地人萦绕心头不可撼动的首选小吃店。
阿依舍阿娘和丈夫在这里经营了20年之久。店内窗明几净,辣椒油的醇香和汤汁的鲜香萦绕其中。
菜单很简单,只有酿皮、擀面皮、麻辣粉、手擀粉、干拌粉。
20年如一日,洗面皮、蒸酿皮、擀手擀粉,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双手,不愿让机器代劳。
“打”一份晶莹Q弹的酿皮子,配一碗温暖顺嗓的手擀粉,浇一圈本地粮食醋,主妇们不愿交给大鱼大肉的胃便充盈了快乐、得到了满足。
在起早贪黑的四季辛劳里,阿依舍阿娘在蒸煮拌盛间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如今人生圆满。
孩子们成家立业,不再需要他们供养。旧城街上男女老幼的舌尖味蕾中却独留了一方秘密角落给他们……
也是一个夫妻店,亦家亦店。开了12年,火了12年,店里也都是老食客。
有暖身的火炉,暖胃的八宝茶和家常饭。
面食样数不多,菜品也精简,对于单身的上班族而言,这里有家的温馨,又有妈妈的味道。
烩菜汤色鲜亮,酱牦牛肉味道鲜美,青稞节节面健康爽口,酸菜煮角酸香美味,爆炒土鸡色香俱全……
酱牛肉和青稞节节面最受欢迎,但菜单上所有饭食每一样都称得上招牌爆款。
“油是小菜籽油,肉是牦牛腱子肉,青稞面是本地白青稞磨的,自制调料里从来不用添加剂……”
店主白翠英介绍说,店内所用食材大部分源自本土,健康第一,新鲜为主,少赚一点没关系,要做细水长流的好生意。
饭点上,夫妻俩忙着为老食客们精心烹调。入夜后,又为加班而来的年轻人们沏一杯茶,做一碗清淡的烩菜,送走一日的疲惫。
“不用调料的堆砌,食材与食材的搭配更为讲究。”对于美味的生成,白翠英见解独到。
“家之味”,大抵如此。
人们在这里安静享用一日三餐,日复一日,百吃不厌。
农家乐经营者贾双龙是铸造铜锅的一把好手,也有多年的餐馆经营经验。
六年前,他把农家乐开在村里,与铜器厂作伴。一是为了做一桌地道洮州菜,让自家铜暖锅盛满童年味道。二是为了前来淘宝的商客们饱腹而归。
铜暖锅是招牌,每桌必点。
煮暖锅,牛大骨熬制的肉汤是灵魂,也少不了被洮州人奉为地道年味的各类干菜。
女人们总是和洋芋过不去:洋芋酿皮、洋芋丸子、烙洋芋要一起吃。
男人们要吃“硬”菜:牛窝儿骨、发子肉肠、爆炒土鸡也要全部上。
酸菜拌汤、羊肉面片、地窝儿包子、菜馍馍、麦子饭随便盲点不会踩坑。
在县城众多农家乐中,这里的本土菜品最齐全。
如果在临潭不知道想吃什么时,达子沟“双龙清真一品锅”是你的不二之选。
“从六七月份到现在烤了70多只羊了,这两天还在烤。”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拥有30余年参营从业经历、15
年农家乐经营经验的丁彦青最忙的一年。
去年夏天,“彦青”牌烤全羊火遍甘南,主创人丁彦青随即爆火于临潭人的朋友圈。
随着手艺愈发炉火纯青,香浪、筵席、朋友聚餐时邀请彦青烤一只羊成为时尚。
但烤羊不是他的全部本领。
五月份拌蕨菜,六月份炝苦苦菜,七月份吃麦索,八月份煮青豆、煮洋芋、烙洋芋。
时令菜百变常新,暖胃又营养的麦子饭则是不变的经典。
老客们做洋芋蒸菜不得要领时,也常向彦青主厨取经。
为了让食客们吃上健康的地方菜,农家乐专门租用村里闲置土地种上了有机青稞、蚕豆、豌豆、土豆和蔬菜。
县城不同于闹市,人们对食物的挑剔往往直接影响着餐厅、饭店亦或是农家乐的寿命。频繁更换门牌和经营者是平常事。
能从15年前开到今天,用心做菜是彦青主厨的初心和准则。
深居高原,在各族临潭人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河中,将有限的食材相互搭配,造就纷繁多姿的风味,成为洮州人唇齿间不变的追求。家乡味道,亦是人生百味。
唯有真诚打动人。洮州美味,不止于此,更多精彩,评论区见!(县委宣传部王丽霞)
投稿邮箱21930987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