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看栖霞”,听他们说了哪些“金点子”!

政务   2024-11-25 16:34   江苏  

11月20日

2024栖霞区“文艺名家看栖霞”

文化交流智享荟举行

7位驻区的文化艺术界名家齐聚

共同为栖霞文化建设事业建言献策

集中研讨如何推动

新时代栖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



栖霞区委副书记储纲,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文峰,区政府副区长卢静出席会议。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南京栖霞山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区文联相关负责人,区文联相关文艺家协会负责人参加。


△会上,为与会专家颁发“栖霞区文化传承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聘书。


刘玉龙、李昌舒、陈卫新、林东坡、张鹏、陈维、杜蕾7位文艺名家,着眼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栖霞独特的区位特征和丰厚历史文化积淀,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要素重叠、纽带联结,栖霞行政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三区协同发展,就如何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新时代栖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进行了充分交流,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刘玉龙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

刘玉龙表示,优质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还有历史传承和经验,都是栖霞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整合利用好驻区资源非常重要。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拥有1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专业领域非常丰富,是江苏省重要的艺术创作与研究基地。从学院传统强势的美术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到具有全国师范类学校中唯一一个设计学博士点的创意设计,还有具有唯一性的江苏省艺术与科学中心,南师美院跟栖霞可以有非常多元的合作空间,可以从主题创作及相关的高端创作人才培养、古镇创意设计与特色文化建设、艺术与科技融合等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推进实施,助力栖霞文化建设。




李昌舒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

李昌舒指出,栖霞具有许多历史和文化积淀,很多外地学者到南京都会专门寻访南朝石刻等在栖霞的代表性文化名片。对这些资源,在精心保护的前提下,建议栖霞要善加利用,打好文化牌。其次要考虑的,是身份和符号。传统实体意义上的价值规律已经转变为以符号结构为基础的价值指涉关系。如何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消费,必须要有符号意识,要注重给他们提供具有纪念性、特殊性、传播性的符号和身份。同时,期待更多知名作家和成长中的作家们能够深扎栖霞,创作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陈卫新  知名设计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

陈卫新建议,要树立“大栖霞观”,将资源整合起来纳入体系考虑,要更加重视“江”“茶”“六朝石刻”“大厂”“民俗”“山寺”“大学城”等栖霞标志性信息,比如栖霞古镇是扬子江畔的古镇,有江岸、市集、山寺、大厂、民艺、岛矶等众多文化背景,可以打造“扬子江第一镇”的概念;陆羽在栖霞山种茶,并由此著《茶经》,可以将制茶、金箔、制扇、制陶等非遗项目联动实施,把栖霞山茶做出品牌、做出影响。要依托独特的生态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根据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去定位,用好闲置资源,不断丰富文旅场景,增强文旅体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林东坡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美育中心主任

林东坡就如何进一步扩大栖霞的影响力,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围绕栖霞历史人文艺术综合性优势,凝练栖霞文化之“魂”。文化宣传能体现艺术的历史性、人文性、主题性和综合性,互生互联,互融共通,美美与共,形成栖霞的特色。二是栖霞是雅俗汇聚的地方,完全有可能构建文化高地,体现出中华文化美育精神。南朝文化与栖霞息息相关,魏晋风度令人神往,栖霞可以通过艺术形式发掘一些故事,通过音乐剧、话剧、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来呈现。三是要“落地”,游客来到栖霞后要可看、可玩、可买、可住。同时,要把高校资源利用好,通过与高校紧密联合,把对栖霞的宣传精准传导给师生们。




张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南京师范大学跨界融合创意创作院执行院长

张鹏认为,在文化产业的广度上,可以通过差异化策略和新媒体营销,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的深度上,要强调资源整合和品牌传播,利用央视等平台推广地方文化和文旅产品,以及与教育、出版、文创的合作,展现文化传播的潜力。在文创内容的温度上,通过经营书店、空间、城镇等文化项目,带动文创产品、文化体验、周边餐饮等消费,形成网红效应。在文研智库的高度上,通过试点项目和学校合作,实现文化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展示文化产业策划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些策略和实践不仅能有效推动栖霞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品牌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维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导师,江苏十佳青年书法家

陈维于2016年来到南京后,便居住于栖霞,并顺利融入了栖霞区书法协会。他说,作为栖霞区域内的创作者,时常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自己主要从事篆刻与书法创作工作,很乐意把栖霞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自去年起开始筹划,他打算创作一套名为“印说栖霞”的篆刻作品,从栖霞的“风景之美”“美食之味”“文化之魅”三个方面进行构思与创作实践,以此来展现栖霞文化。当下,他正带领学生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印说栖霞”这一主题持续开展相关工作与创作活动,力求更加深入地探寻栖霞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以篆刻艺术为载体,讲述好栖霞故事,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创新者以及传播者的使命与责任。




杜蕾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馆员

栖霞区文旅资源异常丰厚,拥有国宝级文物,历来为名家游赏胜地。杜蕾介绍,但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够,比如行知园(陶行知纪念馆、师德教育馆)早已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打卡圣地,大量的教育教学群体到此学习交流,如能吸引他们并提供旅游指导、对接服务,满足旅游、研学、亲子、团建、党建、康养度假等各项需求,就能让他们驻足栖霞,从而衍生更多的发展契机与合作可能。栖霞曾是陶行知、黄质夫、黄炎培等教育先驱大师云集之地,当前又是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重镇,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加大教育文化宣传,如举办陶行知、黄质夫比较教育展陈场馆,鼓励人才创业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栖霞引流、铸基。






储纲对各位文艺名家来栖霞参观考察、交流指导表示感谢。他强调,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开拓视野,勤于思考,与驻区高校、专家学者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畅通沟通交流渠道,推进在信息发布、课题选择、精品联创、人才共育等方面的协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栖霞区十分重视文化工作,每年邀请驻区的全国知名文化艺术界名家共同为栖霞文化建设事业建言献策,集中研讨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栖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发布《2024活力之城文旅指数报告》,南京入选“2024年度活力之城”案例,栖霞区入选《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度活力城区案例。


下一步,栖霞区将高度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硬核”文化产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聚焦主题、提质增效、开拓创新、彰显特色,持续讲好栖霞故事,通过文化建设展示栖霞的实力和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释放文化发展的无限活力。




会前,与会领导、嘉宾集体参观考察南朝石刻、栖霞山旅游度假区,感受江南名镇的无限“枫”情,体验栖霞的秋之美。


来源 | 区文联

对 | 王宁芝

编辑 | 张舒怡

编审 | 刘俊


与你有关



栖霞视点
栖霞区委区政府新媒体平台,栖霞区委宣传部官方账号。 全区政务新闻 | 时事热点 | 民生资讯 | 精彩影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