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提起咖啡产地,人们通常会联想到遥远的非洲或是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却鲜有人知晓,云南,这片中国的土地上,其实蕴藏着深厚的咖啡文化底蕴,并且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2年度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云南的咖啡种植面积达到了127.34万亩,占据了全国种植总面积的98.4%,在全球产量排行榜上位列第14位。值得注意的是,除去出口的4.4万吨咖啡豆,剩余供应国内消费的部分几乎占据了我国消耗咖啡生豆总量的40%,这意味着在国内每享用10颗咖啡豆中,就有大约4颗源自云南。
云南咖啡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引入却源于一个意外的故事。早在1893年,云南首次引种咖啡,据记载,这些咖啡种子是从边境地区获取,民间传闻它们竟是作为陪嫁物品而来。最初,咖啡在当地仅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并未被视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云南咖啡才真正支撑起了中国的咖啡市场。
云南咖啡产业得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紧密相关,那就是对抗咖啡锈病。咖啡锈病如同恶魔一般威胁着全球各咖啡产区,尤其在云南,锈病的存在一度阻碍了咖啡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锈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会导致咖啡树叶片出现铁锈状黄斑并大量落叶,最终可能导致整株植株死亡。世界范围内,锈病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亿至20亿美元,产量损失约为20%至25%。
直至20世纪末期,中国对抗咖啡锈病的手段并不理想。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俞浩教授不慎丢失了一本关于咖啡育种的重要书籍,他在联系原作者——葡萄牙锈病研究中心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得到了对方赠送的抗锈品种卡蒂姆7963的种子。自此,中葡双方开启了在咖啡种质研究上的长期合作。自1988年中国引进卡蒂姆7963品种以来,历经十余年推广,卡蒂姆系列品种逐渐成为云南咖啡种植的主流,带动了整个云南咖啡产业的大繁荣。
随着科技的进步,云南咖啡育种技术不断提升。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出了高效的咖啡组织培养技术,将原先需要数十年的新品种培育时间大幅缩短至15年,极大地提升了咖啡育种效率。同时,针对不断演变的锈病病原体,新的抗锈品种萨奇姆也被引入云南,并经本土化种植和反复筛选后,展现出了更强的抗病性和优良的风味品质,有望在未来接棒云南小粒咖啡,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后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后“分享”出去,这样就可以帮到更多人!支持一下小编,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