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 | 长江大学吴越教授团队:华南寒武纪汞大规模成矿作用——茶田大型汞矿热液白云石U-Pb定年的启示

文摘   2024-08-20 22:05   加拿大  
    汞(Hg),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被大量开采和利用的金属之一,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冶金、医疗、化工、精密仪器制造和电气工程等诸多现代产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Rytuba, 2003; Higueras et al., 2013;徐春霞等,2021)。尽管Hg 的应用广泛,但众多世界级 Hg 矿床/带的成因至今仍饱受争议;例如,全球最大且研究程度最高的 Hg 矿床西班牙 Almadén 矿床(开采 Hg 金属量超过 25 万吨)就存在截然不同的成因解释,而Hg成矿时代的不确定性是导致Hg矿成因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扬子板块东南缘的湘西-黔东(湘-黔)Hg 矿带不仅是我国最大的 Hg 产区(Hg金属量达4万吨)(图 1,而且是全球罕见的华南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Au-Hg-Sb-As-Pb-Zn)的重要组成部分(胡瑞忠等,2016; Hu et al.,2017。但区内众多碳酸盐岩容矿型Hg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动力学背景、矿床成因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汞,还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元素之一,其全球性传输能力和对生态系统潜在的毁灭性影响,已引起了科学界、工业部门和各国政府等的极大关注Grasby and Bond2023;孙若愚等,2024。在地质历史长河中,与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有关的强烈火山活动导致 Hg 被大量释放,进而引发 Hg 中毒,已被认为可能是一些生物灭绝事件的触发因素之一(Bond andGrasby, 2017; Grasby et al., 2020; Rakociński et al., 2020; Baranyi et al., 2023)。实际上,大型-超大型 Hg 矿床/带的形成也指示着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巨量的 Hg 从源区被释放、运移,并在浅部地壳的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的过程。因而,探究大规模Hg 成矿作用与生物危机的潜在联系,或能为揭示生物灭绝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深部地质过程(成矿作用等)如何影响地球表层系统(环境/生态系统等)的认识。 

1. ~ 510Ma华南板块岩相古地理与Hg矿带位置图

(据Liu et al.,2021; Wang and Li, 2003修改)
    针对上述问题,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系统耦合作用”联合研究中心(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越教授、段登飞副教授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周繁艳选取湘-Hg矿带内茶田大型Hg矿区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矿床地质、岩/矿相学、矿物化学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成矿期热液白云石开展原位LA-ICP-MS/MS U-Pb成矿年代学研究。
    茶田Hg矿区位于湘西-黔东汞矿带中南部。赋矿地层主要为中寒武统敖溪组白云岩(~509-505Ma),区内Hg矿床的矿化特征基本一致。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层间破碎带及断裂-裂隙系统控制,矿石主要为角砾状、脉状等。热液白云石是矿床最主要的脉石矿物,贯穿了整个成矿过程:成矿期热液白云石Dol Ⅰ与辰砂及少量闪锌矿紧密共生;局部还可见后期热液白云石Dol Ⅱ穿插辰砂、闪锌矿和Dol Ⅰ (2)

图2. 茶田汞矿区野外地质特征、矿相显微特征和热液白云石CL特征

    成矿期热液白云石Dol Ⅰ U-Pb定年结果显示,矿区茶树喇矿床Dol Ⅰ 白云石年龄为507.4±4.0Ma,头坡脑矿床两件Dol Ⅰ 样品年龄为509.4±4.7Ma509.8±7.4Ma(3),首次识别出了华南寒武纪汞成矿作用。此外,Hg成矿时代与赋矿地层—中寒武统敖溪组白云岩的形成时间基本一致(~509-505Ma),表明区内Hg矿与围岩近同时或在围岩沉积后不久形成(准同生-早成岩期成矿)。 

3. 成矿期热液白云石Dol Ⅰ Tera-Wasserburg年龄图

    古地理重建显示,寒武纪时华南板块位于冈瓦纳大陆的东北缘。该时期,在冈瓦纳大陆的东北部有广泛的地幔岩浆活动:在华南和印度、澳大利亚大陆之间发育有Pinghe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510-460Ma)(Dan et al., 2023),在澳大利亚北部还发育有Kalkarindji大火成岩省(LIP)(~511Ma) ( Glass and Phillips, 2006; Pirajno and Hoatsom, 2012) (4)。尽管华南板块缺乏寒武纪LIP,但其内部发育有大量的中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73Ma)金伯利岩和煌斑岩等幔源岩浆 (45),指示了寒武纪深部地幔活动对华南大陆的影响以及对Hg大规模成矿的可能贡献。Hg 具有独特的同位素非质量分馏 Hg-MIF(常记为 Δ199Hg),Δ199Hg 主要由光化学还原反应产生,导致陆相沉积物的Δ199Hg 普遍为负值,海相沉积岩系的 Δ199Hg 则多为正值,而深部地幔或岩浆的 Δ199Hg 组成均接近 0 值(≈0 ‰);同时,岩浆作用、热液作用和变质作用等都不会导致显著的 Hg-MIF(如Tian et al.,2023; Yin et al., 2023等)。因此,Δ199Hg组成能忠实地记录 Hg 的源区。虽然现阶段对茶田大型Hg矿区尚无Hg同位素研究报导,但尹润生老师等报导的湘-Hg矿带内铜仁万山超大型汞矿 (茶田矿区以南20-30km,与茶田矿化特征一致)矿石辰砂的 Hg 同位素组成十分均一,且接近 0‰ (-0.02~0.05‰,平均为 0.01‰n=14)Yin et al., 2013。这与区内海相地层(如富Hg的黑色岩系地层等)、基底岩系和华南其他低温热液矿床的 Δ199Hg 值明显不同,而与地幔岩浆的Δ199Hg 组成一致(如Yin et al., 2022,2024; Deng et al., 2022结合华南寒武纪南华盆地边缘大量的幔源岩浆活动证据(5),认为湘-Hg矿带巨量的 Hg,至少是相当一部分的 Hg,可能直接来源于幔源岩浆流体(岩浆去气作用?),而并非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的均来自海相沉积地层。此外,课题组前期研究获得了茶田Hg矿区紧邻的花垣超大型Pb-Zn矿田的成矿年龄~510-495Ma (Wu et al., 2024),指示了二者均可能形成于区内寒武纪深部地幔活动的背景下,而这两套成矿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进一步的研究。 

4. 中寒武世冈瓦纳东北部古地理重建和湘-黔Hg、Pb-Zn矿带与幔源岩浆分布图(据Dan et al., 2023修改)

5. 南华盆地边缘Hg、Pb-Zn成矿、幔源岩浆活动及冈瓦纳东北部大火成岩省(LIPs)年龄

(数据来源:Fang et al., 2002; Li et al., 2016; Zhang et al., 2023; Wu et al., 2024等)
    此前的研究中仅有 Rakociński et al. (2020)尝试性地将 Hangenberg 生物大灭绝事件 (~359 Ma) Almadén超大型 Hg 矿床的形成联系起来。但是, Almadén 超大型 Hg 矿床的形成时代并未得到很好的约束,这导致了二者可能的时间耦合关系并不清晰。在南华盆地西北缘,Zhang et al. (2021)利用 19 条,覆盖了整个湘- Hg 矿带的寒武纪生物地层剖面,建立了高时间分辨率的三叶虫种属丰度曲线,揭示出区内三叶虫大量灭绝始于509.2 Ma;随后,三叶虫种属丰度开始长期下降,持续至乌溜阶末期(508.5-504.5 Ma),最终导致该区80%的三叶虫灭绝。这与茶田大型 Hg 矿区的形成时代范围十分吻合,加之湘- Hg 矿带与记录寒武纪三叶虫危机的生物地层剖面在空间上紧密相邻,强烈暗示了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有趣的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花永丰(1987就发现万山 Hg矿区内的寒武纪地层中三叶虫化石的 Hg 含量异常高(n-n×102 ppm),远高于矿区内地层和其中黄铁矿、沥青有机质的 Hg 含量(约为为 n×10-1 -n ppm),这暗示了三叶虫化石的高Hg含量可能记录了其死亡前和埋藏时体内的高 Hg 特征,以及持续时间较长的高 Hg 环境,而并非Hg成矿和/或开采过程中污染所致。实际上,现代相对富 Hg 的海底热液系统中的贝类、螺类和鱼类等的 Hg 含量均要远高于其它地区 (Martins et al., 2001, 2006)。表明,富 Hg 流体向海底释放 Hg 时,确能导致区域生物体内 Hg 的大量积累;考虑到自然界中形成大型矿床的概率极低,寒武纪湘-Hg矿带大规模成矿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的、巨量的Hg被释放到南华盆地的海水中,进而导致区域生物 Hg 中毒,该过程或是华南早-中寒武世三叶虫危机的触发因素之一。尽管上述假说有待进一步评估和验证,但无疑,产出在南华盆地边缘的湘- Hg 矿带为我们探索大规模 Hg 成矿与生物危机之间的潜在联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

论文信息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球科学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上,第一作者为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周繁艳,通讯作者为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系统耦合作用联合研究中心(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越教授、段登飞副教授。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颜讲师、美国科罗拉多矿院Mathias Burisch 副教授、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郑义教授参与了本次研究。

    热液白云石LA-ICP-MS/MS U-Pb定年得到了四川创源微谱科技有限公司肖阳工程师协助。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208842203065)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CFB586)资助。

    Zhou, F.Y., Duan, D.F., Liu, Y., Wang, J.Q., Jia, H.B., Burisch, M., Zheng, Y., Wu, Y. (2024). Cambrian mercury mineralization event in South China: Insights from U-Pb dating of hydrothermal dolomite in the large Chatian Hg district. Precambrian Research, 412, 107542. 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24.107542.

相关论文

CG | 吴越和段登飞等:碳酸盐岩容矿型Zn-Pb矿的形成与深部地幔活动的联系
GSAB:利用碳酸盐矿物和重晶石原位微区U-Pb定年技术精准限定MVT型铅锌矿形成时代
MD | 牛盼盼、蒋少涌等:川-滇-黔地区会泽超大型铅锌矿中锗的富集机理研究
OGR | 赵志新等:基于深度学习的方铅矿微量元素数据判别Pb-Zn矿床类型
OGR | 赵志新等: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Zn-Cd同位素制约
GF | 基于闪锌矿地球化学特征判别铅锌矿床类型:来自机器学习算法的启示
PR: 利用原位微区白云岩U-Pb定年技术测定前寒武纪灯影组地层年龄

地大资勘
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报道矿床学和矿产勘查领域研究前沿、学术动态和找矿成果,解读资源勘查领域热点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