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位金矿石作为探究金异常富集机制的理想载体,其成因一直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为揭开自然界中这类矿石形成的机制,前人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其中对热液体系中胶体金迁移富集模型,以及金属熔体从含金不饱和溶液中萃取金模型的关注较多。这两种模型为理解金的高效富集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对其背后的微观机制的认识还不深入。胶体金模型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金纳米颗粒通过聚集与沉淀转化为粗粒金晶体,但对这一过程的认识主要依据微米级别的显微观察,缺少纳米尺度上的直接证据。前人对金属熔体-流体反应模型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熔体萃取金的过程,包括通过岩相学证实熔体存在的可能性,研究其与成矿流体的共存环境,以及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探讨熔体对金的萃取能力,但金被金属熔体萃取后,如何进一步演化成为矿石中肉眼可见的粗粒金颗粒的具体机制,当前的认识仍较为笼统,缺乏清晰明确的解释。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范高华博士后在导师李建威教授以及其他合作者的指导和协作下,选取华北克拉通五龙金矿床中具有代表性的金-铋矿石(图1)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矿石中金纳米颗粒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精细观察与分析。
▲图1. 华北克拉通五龙金矿床金-铋矿石中形成于金-铋熔体的金属矿物组合以及显微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自然铋与黑铋金矿内均广泛存在自然金纳米颗粒(见图2A-D)。对这些纳米颗粒的结构进行深入表征后,作者发现了揭示金生长历程的重要证据。在自然铋中,观测到大量尺寸小于2nm的金颗粒(图2E-G)。严格来说,这些极小颗粒应被视为金原子团簇,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金颗粒。这些金原子簇常围绕一个较大的纳米金颗粒聚集,而这些纳米金颗粒的晶格呈现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特点(图2F, G)。此外,金原子簇的聚集使得聚集体表面整体呈现粗糙不平的特征(图2E-G)。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铋中还发现了大量晶格结构稳定的金纳米颗粒。这些颗粒常沿{111}晶面以不同角度紧密附着粘接(图3)。在粘接角度较大的界面及金颗粒内部,频繁出现晶格位错(图3A-E),而在粘接角度较小的界面,原子排列则相对平整有序(见图3E-G)。此外,纳米颗粒的粘接还促成了常见的金孪晶结构(图3H)。
▲图2. 自然铋中金纳米颗粒的结构特征,E-G:金原子团簇以及亚稳态金纳米颗粒;详细信息见原文
▲图3. 金纳米颗粒定向附着的结构特征,H:金孪晶;详细信息见原文
▲图4. 金属铋熔体中金的聚集过程,详细信息见原文
论文信息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