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华锋教授团队揭秘巨噬细胞自噬通过降解TARM1来抑制肾脏炎症,从而保护急性肾损伤
日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华锋教授团队在Autophagy 发表题为《Macrophage autophagy protects against acute kidney injury by inhibiting renal inflammation through the degradation of TARM1》 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自噬是急性肾损伤(AKI)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缺乏巨噬细胞自噬的小鼠在AKI模型中表现出更严重的肾脏损伤和炎症。巨噬细胞中缺失自噬相关基因Atg5导致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Atg5缺失还导致TARM1蛋白水平升高,这一过程受E3泛素连接酶MARCHF1和MARCHF8调控,促进TARM1通过自噬降解。TARM1被内化并通过选择性自噬受体如SQSTM1和TAX1BP1转运到溶酶体中。总体来说,巨噬细胞自噬通过降解TARM1减少炎症,从而缓解AKI,突出了一种新的肾病治疗靶点。
★ 侯文洪博士在Cancer Cell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肌成纤维细胞亚型的免疫调控新机制
日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侯文洪博士和北京大学张泽民院士在国际顶级期刊Cancer Cell(影响因子48.8)上发表了一项题为Cross-tissue human fibroblast atlas reveals myofibroblast subtypes with distinct roles in immune modulation的研究,这项成果为癌症等复杂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张泽民院士和侯文洪博士为该研究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通过空间转录组、多重免疫组化和体外实验,进一步揭示了这些肌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控功能。例如,LRRC15+ 肌成纤维细胞被证实与免疫排斥相关,而PI16+ 成纤维细胞则显示出抗肿瘤免疫的特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MMP1+ 肌成纤维细胞通过与Treg细胞和LAMP3+树突状细胞共同构建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了免疫逃逸,这为理解癌症免疫治疗失败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肌成纤维细胞亚型不仅在不同癌症类型中有显著的分布差异,而且它们的丰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患者分型提供了新的依据,也为未来开发肿瘤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案指明了方向。
★ 崔理立教授团队揭示小胶质细胞环状RNA调控抑郁障碍最新研究机制
日前,广东医科大学崔理立教授团队在Theranostics上发表题为“Microglial circ-UBE2K exacerbates depression by regulating parental gene UBE2K via targeting HNRNPU”的研究论文。本研究从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显著差异的环状RNA中筛选circ-UBE2K,并揭示了circ-UBE2K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增加,并与HNRNPU结合形成circUBE2K/HNRNPU复合物调节亲代基因UBE2K的表达,并介导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以诱导神经炎症,促进MDD的发展。
本研究的发现为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环状RNA的稳定性使其成为抑郁症中的一个重要分子调控者,尤其是circ-UBE2K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诱导神经炎症,进一步加剧MDD的进展。
★ 郭莲仙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高质量论文
日前,郭莲仙教授和其博士研究生赖成泽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Long-term arsenic exposure decreases mice body weight and liver lipid droplets”(长期砷暴露会导致小鼠体重降低和肝脏脂滴减少)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研究检测了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多个基因(包括脂肪酸转运、脂肪酸氧化、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合成及转运相关途径),并通过模型分析解释这些差异(图2)。在该模型中,体内的游离脂肪酸通过Fatp和 Cd36两个转运蛋白被转运至肝细胞内形成Fabp-LCFA和LCFA- CoA。形成的Fabp-LCFA和LCFA- CoA可以通过细胞质的有效运输和扩散(步骤③);靶向到过氧化物酶体进行β-氧化和α-氧化(步骤④);靶向到线粒体进行氧化(步骤⑤);靶向到内质网(ER)进行酰基转移,形成复合脂质,并在各种组织(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中储存(步骤⑥)以及在转运到细胞核,调节核受体(步骤⑦)。在上述各步骤中,砷暴露后线粒体出现了损伤和内质网中Gpat基因表达降低阻碍了脂肪酸的流动,因此最终导致升高的FFA在肝细胞内积累并主要流向脂肪酸氧化步骤(步骤④),而过量的FA-CoA氧化可导致ROS产生过多,进而引发脂质过氧化。
★ 黄遵楠教授课题组团队在中科院计算机科学一区期刊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黄遵楠教授课题组团队在中科院计算机科学一区期刊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上发表了题为“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o Identify Prognostic mRNA and miRNA Signatures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Utilizing a Stratification-Based Approach”的论文。该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多种分析方法,根据人种、分期和淋巴转移状态等特征分层,系统地研究了mRNAs和miRNAs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ncer)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优化不同RCC高危人群的识别、个体化精准医疗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见解。
研究结果表明,分层构建的24组新预后模型共得到45种mRNA和33种miRNA生物标志物,且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随着分层的增加而增强,其中mRNA+miRNA组联合预后模型显示出最稳健的预测能力。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有28个和15个预后RNA的异常表达分别得到以往的实验和生物信息学研究证实,而另外35个RNA未见报道,可能是具有潜在靶向治疗意义的RCC新分子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不仅为不同分层阶段的RCC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将为RCC患者的准确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坚持不懈,守正创新
深耕科研,厚积薄发
更待广东医人奋勇向前、百舸争流!
信源 | 科学技术部
编辑 | 魏诺斯
责编 | 王丽君
复核 | 谢炯明
审发 | 裴金涛
关注我们丨欢迎投稿
欢迎广大师生校友、读者朋友与我们分享好经验、好成绩、好故事,我们在投稿邮箱约定你!
gdmuwx@gd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