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监管是优化营商环境好举措
政务
2024-12-24 15:45
北京
监管人员不到现场,如何能保证市场监管的有效和精准?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对企业监管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经营主体数量多且涉及领域广,相关执法部门监管任务繁重,采用传统监管模式往往费时费力,不仅消耗大量执法资源,而且容易遗漏关键的风险点。同时,各个执法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必须到现场检查,容易干扰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北京市创新推行非现场监管,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在信息化时代,监管方式创新离不开数字赋能。推行非现场监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增强监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企业后厨环境与作业过程的全方位、智能化监管。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异常行为,如温湿度异常、吸烟行为、工具混用等,并立即向管理者发送预警信息,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同时,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挖掘,从中发现规律和趋势,建立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实现对经营主体的分类监管,对高风险的经营主体进行重点监管,对低风险的经营主体进行宽松监管。现场检查少了,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非现场监管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市场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市场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巡查和检查方式,能够更加主动地预防和化解市场风险,更加精准地识别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了市场监管的水平和能力。这种模式不仅为经营主体节省了迎检时间,也提高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非现场监管的产生,使经营主体规范经营意识得到增强。由于各类数据和监测信息被及时捕捉,督促经营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自觉规范生产经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无形中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也破解了执法部门人少事多的工作难题。非现场监管是监管部门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效能的积极探索,既顺应了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需求,也顺应了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势所趋。期待各地通过数字赋能,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完善技术措施,实现高效监管,让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更安心、更放心,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作者 | 李翔
编辑 | 黄星蓉
审核 | 倪泰
第七届进博会“首照”“首证”颁发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怎么保障网络销售食品安全,这场会议大家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