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π】陈逸凡:大三斩获众多国际设计大赛重量级奖项,冲破束缚的茧,拥抱自己的艺术

文摘   2024-08-26 11:01   浙江  

点击标题下方的耳机图标🎧,即可收听全文内容


陈逸凡,天津美术学院大三综合绘画专业学生,云南丽江、内蒙乌兰察布的自驾游历,洛阳—西安—麦积山—敦煌—张掖—兰州的研学经历,成为他第一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作品集《世界的词语》获2024英国GCROSS设计银奖、 第六届CADA日本概念艺术设计铜奖、西班牙ROCA平面与空间设计铜奖。擅长细致的线条与色彩表现,装置、油画、色彩实验、铜板、丝网、水墨都有涉及。关注各种社会议题,能有意识地从他所处的群体出发结合自己的当下去创作;注重情绪体验,能在感性的领悟基础上进行理性地思考并表达。学习艺术的过程于他就是冲破自我的束缚,化蛹成蝶,获取自由的蜕变过程。



盛夏才刚刚开始,但对这位名叫陈逸凡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即将走出象牙塔,奔向自己所梦的诗和远方的时间。前两年的校园时光,虽是在混寝和疫情中度过,但恰恰是在这段看似混沌的时间里,他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及周围人身上的焦虑。将这段经历剥茧抽丝,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学习、思考,成了他创作作品的灵感。他迷茫过创作的意义,迷茫过行为的有用性,所幸迷雾拨开后,看见了光明。


1

被困,灵感的影子


大一军训结束时,陈逸凡和他的室友有一个晚上坐在学校的台阶上,一边喝酒一边相互质疑,“我们学综合艺术,以后出去能干什么?”一进校门他分到的寝室就是和大四学生混寝,这完全打乱了他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想象,看着大四的学长们紧张地为考研内卷,早出晚归,他不仅担心自己的将来,也为当下迷茫。


大二的学习时光,是在封校、居家、隔离、网课中度过的,在那段特别的时间里,他不仅没有享受到想象中大学特有的自由,反而被仅仅地束缚着,和身边许多人一样,他被焦虑裹挟了。所幸这段特殊的时间并未完全付诸东流,他将对他人的观察、对自己的体悟融合在各种习画练习中,草灰蛇线,指向了他未来作品灵感的影子。



灵感虽有了属于自己的影子,陈逸凡一时却难以清晰捕捉,这思绪只是在他的脑海里埋下了种子,尚未生根发芽。直到大三的自驾和研学经历,让他坚定了自己创作的初心,也明白了自己创作的意义。


2

研学,初心终如磐


因为要申请英国插画专业的研究生,陈逸凡在大三的十月份,开始准备自己的作品集。那时的他,经历了大一的混寝、大二的疫情,似乎还没做好走出象牙塔的准备,便被一股力量推着进入未知的社会,将要为未来而内卷。疫情期间的焦虑似是甩不开的幽灵,再次涌上心头,在与理智理性的对决中逐渐占据上风。


陈逸凡察觉到了自己情绪,在和指导老师讨论第一个作品集的主题时,他讲述了自己的现状。指导老师并未急着为陈逸凡答疑解惑,而是建议陈逸凡以此基调来创作作品集,在准备和创作的过程中,或者就能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他看到了B站Up主切片计划的纪录片《被上了发条的东亚人的一生》,其中有一个主题的讨论引起了他的兴趣:“牺牲当下的快乐,获得未来的快乐,是否值得?”他从中看到了自己和当代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东亚焦虑”现象,也从中意识到,当下生活对年轻人太过于画地自缚,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固有的生活惯性,而忘记了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和胆量打破思维定式,挣脱现有束缚,去勇敢拥抱自由。


他清楚地明白,东亚焦虑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就业市场的严峻,工作中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进而导致生活压力,更在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年轻人被固化的价值观、被迫压抑的情绪、对未来的恐惧,以及技术的发展、地球生态恶化等无法掌控的大环境的逼迫。


即便主题已经清晰可见了,陈逸凡还是不得不考虑,这或许也是他创作时必须得面对的思维瓶颈:这一东亚焦虑圈能打破吗?靠自己的力量能做什么?要打破它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创作?如何组织主题才能清晰地表达? 


人们常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就交给自然和自己的心灵与直觉。陈逸凡在2023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驾游。云南丽江、内蒙古乌兰察布、西北行(西安-兰州-张掖-敦煌)!当他主动选择打破束缚,就已经开始逐渐被主动改变的诱惑所吸引。陈逸凡不仅仅从中享受到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和生活的美好,更从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感受以细腻而深刻的方式留存在陈逸凡的记忆里。



在这趟自驾游中,陈逸凡不仅仅获得了勇气,感受到了灵魂的救赎,他更是从中明白了自己创作的意义:就好比世界上本没有公平,作家却前赴后继地以笔为刃,书写不公,书写对公平的追求;陈逸凡也明白了,固有的生活惯性或许可以打破,但社会伦理、生活压力等造成的种种束缚根本无法完全打破,但若多一个人愿意为这一现象发声,就能多一丝松绑的可能,当一个人能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创建自己的时刻表,他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解说那闪着玫瑰色火焰的世界。这些都是意义所在。


既已明白了自己的意之所往,陈逸凡紧紧抓住此时如泉水般的灵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创作。灵感高潮处,他会在画室里一画就是九个小时;为了避免画室和寝室之间的奔波,陈逸凡买了一张躺椅,画累了就在躺椅上睡觉休息;更疯狂的时候是下午进画室,第二天天亮再出画室。因为有时间进度,一度他以为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沮丧时想着就此作罢。而当他崩溃的时候,他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他也问自己,难道真的是我自己不行吗?可是作品全部完成以后,他明白自己已然胜利,世界把王冠戴在了他的头上。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尽管这个王冠布满荆棘,陈逸凡还是感谢它的出现。他以前模模糊糊地想象到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对于什么是他自己想要的,他既不确信也不敢主动选择,现在,他有了更明确的意识。研学之旅于陈逸凡而言,收获颇丰。他不仅仅从中找到了作品的灵感,明白了创作的意义,更是从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发掘了自己的力量。


3

变形,世界的语言


作品最终完成后分别获得了2024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发起的G-CROSS创意奖的银奖,2024日本第六届CADA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奖的铜奖,西班牙ROCA平面与空间设计铜奖,第六届香港新锐当代设计奖《未来.新锐》银奖。


陈逸凡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世界的词语》。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将世界分裂为前现代意识世界和后现代意识世界。在前现代意识的世界里,现实与幻想紧密地与生活融合,人类与所有物种互为守护。而在后现代意识的世界里,人成了自己的主宰。人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人与人的疏离感、生活的碎片化成为常态。奥威尔的《变形记》提供了一种古老的法则,任何物种之间均可自由变形。变形意味着自由,意味着从被束缚的东西中获得解放。解决如何自由,就是在回答自己应该如何生活。”所以,他希望世界的词语是变形。



陈逸凡找到了自己的道,也找回了自己的道心,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作品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思想的承载形式,他把自己的道、自己的思想倾注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上。他明白这种生活模式,对当下大部分人,并不适用,但他仍希望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能帮助到更多有需要而又身处迷茫的人。


面对如何劝慰自己身边生活压力大的人,他说,“我知道我的力量很弱小,但是我可以用陪伴,或是我的个人案例,来帮助缓解身边人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明白,虽然我们不能逃避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偶尔出门散心,或是用适合自己的形式,进行适当地放松,‘偷得浮生半日闲’嘛。”


人们都说,蝶在突破层层束缚时,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但对于虫蛹来说,突破层层束缚之后,最终也是迎来了自己的蜕变,化蛹成蝶。当破茧化作蝴蝶,在花丛中翩然而飞时,它又怎会去回想,最初的暗淡时光呢?


而陈逸凡,就好比这只勇敢化蛹的蝶,虽经历了破茧的阶段,以及是否迈出这一步的犹豫,但最终他成功了,他成功拥抱了自己的艺术,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更是生活的艺术者。



陈逸凡说:“与其说是作品集的压力迫使我思考,不如说我的生活、自我蜕变与作品集一起重构了我的生活,那就像一杯按照奶泡、牛奶、浓缩咖啡1:1:1的比例调制的卡布奇诺。”最终作品集的完成,让他从这杯卡布奇诺中,尝到了自我肯定的力量,让他从中明确了,自我人生道理的自我选择。他调制了属于自己的卡布奇诺,尝到了属于自己的味道。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新调整自己生活的构式,调制属于自己的人生,突破现实的束缚,打破固有的层层要式,活出自己人生的特色。


文 | 赵若瑜

编辑 | 韩佳玉



APPLY   NOW!

更多项目申请及奖学金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https://tiltingfutures.org/program/


项目申请链接  

https://apply.tiltingfutures.org/apply/

Tilting Futures 翘动未来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于青年领导力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目前开放申请的行动实验室(Take Action Lab)项目,旨在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行动实验室项目周期为四个月,通过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当地组织和社区的实地实习与实践,系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Tilting Futures 与上百家慈善基金会及组织和个人保持紧密合作,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

点击查看更多项目信息

Tilting Futures
Tilting Futures(原Global Citizen Year)是一家专注青年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其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全球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