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生
在甘肃西北地区的大地上渲染着别样景象,那里有承载华夏文明的精美洞窟,贯通丝绸之路的隽永画廊,有金戈铁马的岁月风烟,有荒漠驼铃的寂寥回响,有长河落日壮阔大漠孤烟的苍凉,有亿万年雕琢神奇雅丹三千岁不朽的孤傲胡杨,有二万五千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
00:5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会宁精神代代相传!
会宁:一卷信仰者的经书,一首长征会师的组歌,一曲唱不完的信天游。
会宁精神可以很自然的想到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等等,这里为日后红军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会宁的百姓朴实性格豪爽,自然环境的贫瘠反而让这里的人精神世界更加富裕,如果说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军长征精神是会宁老一辈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那么到了今天会宁人依旧用不一样的方式在发扬着会宁精神。
会宁县土地贫瘠而且人均耕地面积很少,老百姓维持生计很是问题,如果每个家庭要供一个孩子读书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们根本支付不起学费,可我们会宁的孩子实在是太争气,他们从小就清楚求学是他们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以这里的孩子学习异常的刻苦,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可他们学习的劲头一点也不比大都市的孩子差。
从古至今,祖祖辈辈的黄土高塬,山与山比肩,这里干旱少雨,地瘠民贫,社会资源匮乏,农业和工业都不发达,缺少支柱产业,因穷而出名,境内山大沟深,地表起伏,严重缺水,使这里的大地少了绿色,显得苍凉孤寂,使这里的群山少了生机!
一年一茬的庄稼绿去黄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人,西北风,生生不息,当日落时分,那沟沟壑壑里的炊烟缓缓升起,仿佛又听见了母亲的呼唤……缕缕青烟是亲情乡情的绵延,是庄户人日出日落的流年!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贫穷面前,他们没有望而却步,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常在我耳边萦绕。每当想起用黄土泥块箍成的窑洞校舍,想起那一年四季刮不完的西北风,我那淳朴坚韧的父辈们、小学时的同学们那双冻得通红发紫的双手,裂着一道道口子,有严重的往外流血流脓,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吃着煮熟的洋芋和玉米面馍馍,手里拿着废弃电池煤棒在寒风刺骨的操场上写着生字;那场景实在是太艰苦了,有的家庭连几分钱的铅笔都买不起,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大人不能再穿的旧衣服裁剪一下补了又补,60年代、70年代的会宁人连饭都吃不饱,本人就挨过饿,到了夜晚各家各户点上一盏煤油灯,一家人挤在窑洞里的炕上,盖着国家救济的军用被子,吃着国家救济的薯粮,有的已经严重发霉,吃在嘴里发苦,连畜牲都不吃,对当时的甘肃会宁人来说那就是救命的粮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极其困难!现在感慨,不经历苦难的人就不会懂得珍惜,不会理解生活所赋予我们的真谛。未经社会的毒打,永远不知什么是现实的残酷,永远也不知人生的真正意义!
会宁人为了子女,哪家父母不是毕其一生辛苦操劳?父母苦供,社会帮助,老师苦教,成为会宁学生们苦学的最大动力和强有力的后盾!
会宁人在他们略带苦味的人生中拼搏着、挣扎着、追求着,他们无时不在创造着生活,创造着人生,把美好的希望全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硬是把一个个孩子供出了农门走进了大学。这既是平凡的伟大,又是伟大的平凡。父母用希望、汗水和一袋袋洋芋买下的钱,把儿孙们送进了校门。从此,他们就用艰苦的劳动来拼命的挣钱以供起一个十几年的希望。虽然遥远,但他们还是信心百倍孜孜不倦地把它去变成现实。送儿女上学已是每个会宁人拼命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真是含辛茹苦育儿女,不堪回首慈母泪。他们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考不上大学家长也愁,考上大学家长更愁,记得看过一个报道,会宁一中有个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家里连路费都拿不出来,不要说高昂的学费了,最后还是银行贷款给予解决,孩子上学临走时给身有残疾的父母和银行工作人员长跪不起,懂事的孩子除了感恩就就是感恩,除了努力就是努力,再努力…
甘肃省政府对会宁教育高度重视,哪怕老师再苦,也要把学生们带出成绩,让他们将来能够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
学生们都艰苦努力学习,不论严寒酷暑,都能够埋头苦读。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老师经常讲两件事:第一就是读书,第二就是放羊。在家长的苦供,老师苦教,学生苦读之下,会宁县成了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那种不畏艰辛、敢于向自然挑战和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精神,才得以今天的发展壮大。
会宁没有江南水乡的梦境,在黄土中繁衍生息,远古的会宁人出于对存活的渴求上演了一幕幕生命的绝唱。荒芜的起点注定了苦难的延续,即使是生于70代的我们,仍刻骨记得常吃糜面馍馍和洋芋后的胃酸和打嗝,也不会忘记母亲将装馍馍的篮子高高挂起在窑洞上方时我内心近似仇恨的不满,因为篮子里有几疙瘩诱人的黑面加白面做成的馍馍是留给干重体力农活父亲吃的。我们都不能吃,现在说起这些事情尽没有人相信!
稍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会宁这个万里长征的终点站就以贫穷却也清白的姿态载入了史册,留名于世界。高耸的红军会师塔并没有带给会宁人得以摆脱贫穷的恩惠,却给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注入了走出山区,走向城市,改变命运的梦想。
可实现梦想的旅途相伴着的是困苦和艰辛,没有人能够超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奋斗定律,如果说有什么值得一提我想应该是那漫山遍野的洋芋和上天赐予我们神奇的窖水,它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
曾有人说会宁洋芋有特异成分才使会宁学生各个能考上大学,这是在开玩笑,作为洋芋的儿女,这些关于洋芋的传说我是宁可信其有,只因为它美了那片黄土地。我渐渐开始理解那近似玩笑的传说者和制造者,因为在灯红酒绿大都市里长大的人们是不会懂憧憬的魅力和苦难的动力的,至少不会完全懂。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苦才是生命的旋律,难才是生活的节奏,咬牙坚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越挫越勇,才是人生的真谛。
一个人后天的锻造也很重要,有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渐渐磨去了光泽,成为了一个懦弱的人,然而有些人却在日升日落中,渐渐拥有了精彩,这份精彩的背后,不止苦涩的砥砺,还有难处的磨练,就是这些阅历,使得他们学会了成长和坚强。
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内心强大,筋骨强悍,没什么可以屈服着他们的精神,并在阅历中,渐渐拥有了钢铁般的性格,向内认知,向外行走,活得通透。
01:46
近四十多年来,会宁农村常住人口锐减,没有多大发展,整个村庄的人几乎都快要走完了!
从过去只看到老人、小孩,到现在只看到老人和狗;房屋老旧失修,土地荒芜,农村掩饰不住的颓废、衰败、孤独、游移,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乡村对故乡无法逆转的衰败,有眷恋、不舍、失落、无奈!
此次踏上去会宁的路,便是踏上了朝圣之路,每次回到会宁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艰苦奋斗教育、再教育!
苦难,是成功路上的一把钥匙,在人生的洗礼中,每个人都要接受苦难的洗礼。苦难也是人生中最好的养分!至少它可以磨练你的意志,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淡定,更加出色。
因为缺水、从小我就说过,等长大后要找一个有水的地方去生活发展,为这一愿望,我踏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奋斗了近三十五个春秋,最后落户与山东青岛,才得以实现,志向虽远大,但没能改变严重缺水的会宁,暂时只能先改变自己。
离开会宁不是背叛,而是让离开的我们在外面努力发展的比家乡更好,更加有出息,更加懂得珍惜在外面所努力换来的美好生活!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哪里,我没有忘记家乡的黄土和哪里的一切、家乡的点点滴滴,我都永远藏在心底,它对我始终是一种鞭策和动力!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后来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少了哪种经历都是遗憾。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一边在烟火中磨练意志。一边在花开花谢中书写着诗意栖居。最好的状态是怀着一颗朴实的心,认清楚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远方!
别人骑马咱骑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多大脚就穿多大鞋。
我们要时刻牢记曾经遭受的苦难,绝不是单纯为了回味,更不是对苦难的留恋,而是为了不负当下,珍惜曾在苦水中泡过的一条生命。如若这样,那段苦难又何尝不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呢?
母弱出商户,父强做仕郎,族旺留原籍,贫穷走四方。我是后者…
经历过一场大疫之后,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对人生有了更深地感悟,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应该会有一些,不然,我们不但辜负了这条生命,而且辜负了所受的那些苦难,遭的那些罪。生命是短暂的,今天或许还在浪费着生命,明天就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会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应该想着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不要只认金钱,还应该认点别的什么,比如亲情;不要只追求利益,还应该追求点别的什么,比如友谊;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还应该想着点别的什么,比如付出;不要只觉得自己聪明,还应该感觉点别的什么,比如别人也不傻。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自己的父母,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并不等于他不用功读书,其实,他早已在人后默默无闻秉烛夜读,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人前有多风光,背后就有多辛酸,学到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01:26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你和他们会相处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我们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
现在的娱乐文化碎片太多,特别是在大都市里生活,诱惑太大,有些东西不利于我们发展,所以,此次会宁之行是一次艰苦生活的体验,是一次艰苦奋斗教育的再次升华,也是一次灵魂与信仰的朝圣,才会使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稳当,更加自律,更加遥远,否则将有恃无恐,大把的时间都会白白浪费。
车子已在前行,离开故乡的路越走越远,心海在涤荡,一些琐碎的家事,和年迈父母的身影,却还在心里牵挂着念想。故乡之行,所见所闻,受益匪浅,只是时间短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悄悄离开了我生活过,却仍然难以忘怀的故乡!
无论是悲是喜,是欢聚是离愁,面对故乡,总有说不完的话语,古往今来,为何人们总喜欢深情地,深情地望着你,品读你,醉眠在你那西北风刮过的沟壑里……
路还很长、放下包袱、让我们展开双臂去迎接征程路上新的挑战!因为人生的每一段路程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最后衷心的祝愿家乡越来越好,星火相传、代代守护!我心常驻,期待你……
作者介绍
王海生,笔名【帆船之都、兰特184、远瞩、雪枫特战旅】号扎子原人。1971年出生于甘肃省状元县会宁。毕业于郭城镇扎子原头塬小学,放过羊、种过地、打过工、进过工厂、在山东胜利油田大明集团给一把手开过车,山东胜通集团钢帘线有限公司、韩国比利时合资企业当过车间一线主管、做过销售、之后进驻山东半岛青岛做海上旅游业!
曾带着母亲用卖鸡蛋攒下的十四块钱去参军。
1990年3月12日参军入伍兰州军区第二十一集团军、步兵第63师184团列兵战士、1992年3月在63师育才学校参加部队后勤管理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这里开始,1993年调二十一集团军、军事交通部运输基地八连任炊事班中士副班长、班长、上士军衔,1994年在基地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和维修技术,1995年调回63师防化连学习,1996年又回集团军训练基地转志愿兵任新八连炊事班班长、1997年4月调基地机关任司务长,同年报名参加兰州军区、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全科学习,于2000年七月毕业,现拥有学历中专文凭!
在部队工作中;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兵、任机关司务长期间,第一个创办二十一集团军第一个现代化养鸡场,受到过兰州军区上级领导和集团军领导的一致好评。2002年12月从部队选择自助择业复员来山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