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再写中大路,给我们一段岁月中历史文化的回忆

文摘   2025-01-04 10:10   甘肃  

中 大 路

一条厚积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之路


贠守勤

(2025年1月3日)

一、何为中大路

“中大路”这个名字今天已被人们逐渐淡忘,尤其在青年人中。

但是“中大路”在清代、民国时期方圆数十里人人皆知,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六年代,还常常被人们提起,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人们讲“中大路”的故事。

“中大路”,即静宁界石铺到会宁县城的这一段大路,长约40公里,标志是静宁界、青江驿、太平店、翟家所、张城堡(西宁城)、会宁县城。



二、中大路与太平店

原来这条路是没有名字的,“中大路”的名字产生于何时?根据史料判断,应当和“太平店”的名字差不多同一时期,根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会宁县志》最后称太平店为“闹店子”,到林则徐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荷戈纪程》中首次中出现“太平店”,中间相差11年,从此“闹店子”地名被“太平店”所代替。

通过史料判断:“闹店子”更名为“太平店”的大致年代在清道光年间,即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二十二年(1842年)的11年之间。“太平店”地名很有可能在靠近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时间出现。“闹店子”很有可能不是地名,是人们形容在这里住店不太安宁的一个形容词,同时从反面证明了太平店曾经的繁华。

随着“太平店”地名的出现,“中大路”的名字也开始出现。从字面上看,“中大路”就是西安经过界石铺、青江驿、太平店、翟家所、会宁县城到兰州的主要大路,“中”、“大”是形容词,词意非常明确,清末重臣林则徐、左宗棠都到过太平店,清同治十年(1871年),左宗棠由浙闽总督转任陕甘总督,总督府设在兰州,兰州到西安,要经过这条大道,所以“闹店子”更名为“太平店”是有道理的,从此这条大路长期被人们称为“中大路”。



三、中大路与左公柳

“中大路”也叫“左公大道”,路线至今没有改变,变了的只是土桥逐渐消失和道路不断维修,今太平店镇大山川到大山顶还有一段当年的“左公大道”保存完好。

“左公大道”上遍植“左公柳”,十几步一棵,我在太平中小学上学时还经常爬树、在树洞里藏猫猫玩,一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左公柳”(具体时间是1976年大山川最后一棵左公柳消失)才逐渐消失。清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诗曰: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据会宁县林草局介绍,西兰大道上有一处古树群落,树种为柳树,共28棵,树龄在150年左右,栽植年代为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2014年,会宁县政府挂牌予以保护。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古树名木查询”显示,侯家川镇古道村的28棵旱柳,编号从62042225001至62042225028,经好多专家实地考证,确认这些树都是“左公柳”,会宁境内曾有2.1万棵,今日除了西兰大道侯家川镇古道村的28棵,中大路上的左公柳已荡然无存。

明宣德元年(1426年)举人、广西梧州知府黄英《高家铺》诗曰:

边塞寒笳晚更哀,布衣谁识陇西才。

行依道北左公柳,春断江南驿使梅。

战罢沙虫悲士卒,嘘同野马息尘埃。

壮怀不醉凉州酒,为辅河湟政教来。



四、中大路与左公桥

“左公大道”(中大路)上还修了履顺桥、利济桥、通涉桥、履顺桥、普济桥、平政桥、张城堡桥、涝子(刺)沟桥、七里铺桥、利济桥等19座桥梁,其中平政桥有四座,碑记由左宗棠撰文、魏光焘书丹,残碑今仍存,张城堡桥的左公桥老百姓称左宫保(因左宗棠加太子少保衔)桥,今土辋尚存,仍然重重叠叠存在三座桥梁遗址。

《清代名人奏折书系•左宗棠•奏为甘肃新疆各种防营历年承修城垣词庙道桥栽种树株请饬部存案事》记载:“于操防护运之暇,次第承修会宁属境小砖石土木桥十九座,种树二万一千余株,……新开会宁县城东起至翟家所车路四十三里。”

何止19座,其实是20座,今定西安定区西巩驿的王公桥也属于中大路上的桥。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前后,会宁知县陈墉曾撰写了《重修王公桥檄》,檄文是代替当时的巩昌府知府唐树义写的,当年西巩驿、会宁(保宁驿)都隶于巩昌府,西巩驿是会宁通往金城的第一个驿站。

王公桥修筑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和青江驿驿站大致属于同一时期,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再次重修,1958年12月,由安定区政府重修后的王公桥,结构合理,更加结实,后来又增加了保护措施。

附:西巩驿地名的来历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北宋元祐七年二月辛巳条,范育言:“臣又闻聚卜结隆川西人语谓十八为‘聚卜结’。”又云:“游师雄相度本路修堡寨十一处……自定西城以东至秦州隆诺堡二百里之间,戎马奔冲之地,止有定西一城外,更无边面藩篱之固,贼可长驱深入。故报陈利害,欲渐完城垒以捍贼冲,以固边势”。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后,宋朝在此建城堡,取西夏已被宋朝所巩制,故名西巩。

明时西巩城池保存仍很完好。恽应翼撰《万历新修安定县志》县境图中,西巩驿有东西二城门,并绘有城楼,古城南北宽20米,东西长240米,夯层11-22厘米,最高处12米。

明正德元年(1506年)兰州人彭泽(曾在靖远法泉寺读书)赴京经定西,吟《西巩道中》诗曰:

村烟远矗方炊晓,社鼓争鸣欲赛秋。

禾黍登场农事毕,山家应是百无忧。

西巩驿在元、明、清三朝一直为西安去兰州必经驿站,清代名人如林则徐、左宗棠西行途中和陶保廉东归途中都经过此地。

陶保廉(1862——1938),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主要著作有《辛卯侍行记》《测地肤言》等,谭嗣同、陈三立、吴彦复齐名,为清末民初“四公子”之一,曾担任《清史稿》纂修,但没有出仕。1896年随父疆巡抚陶模入关,途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数省,留下《辛卯侍行记》,是一部极具史鉴价值的西北地理必读书。

据安维峻(甘肃秦安县神明川今属西川镇人,清代著名谏官)纂《甘肃全省新通志•建置志•驿递》载:清中晚期安定县四驿(西巩、通安、延寿、称钩)各驿共安马226匹夫113名,额设铺司74名。时安定四驿站为陇上十分繁忙的中转站。



五、中大路与丝绸之路

虽然“中大路”名字产生于清末,但是“中大路”本身却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那时这一段路属于“丝绸之路”,路线仍然是从平凉、静宁,经过会宁,然后分为两路:西路从经过西巩驿、安定驿,再经过金城、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北路从经过甘沟驿、郭城驿、靖远县城(或会宁关川)过黄河,转而向西进入景泰县,再进入河西走廊。

有一个传说:太平店有个牛老板,开了个骆驼场子(相当于车马店),收入不错,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依然很困难,牛老板吹牛说,他一口一个白元(银元)也饿不死,结果1960年国家三年大饥荒时期,牛老板真的被饿死了,因为那时候物资极度匮乏,有了钱也买不上东西,有钱人被饿死并不奇怪。

传说归传说,牛老板开骆驼场子显然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延伸,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靠骆驼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

六、中大路与西兰大道

“中大路”和“西兰大道”的修筑时间完全不同。

“中大路”起始于公元前的丝绸古道,以商贾人行为主。

“西兰大道”则肇始于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通车为主,两者都称“左公大道”。

“西兰大道”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征发民工两万多人,军民一道修筑的,民国16年(1927年),经过多次整修,勉强通行汽车,这是会宁公路之肇始,也是甘肃公路之肇始。民国18年(1929年),西兰公路全线修通。



七、中大路与汉武帝

时间过了约一百年左右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曾“西临祖厉而还”,“祖厉”指祖厉河,也指祖厉县,汉武帝“西临祖厉”时(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走的也是这条线路,“祖厉河”是从会宁县城北流到靖远黄河的一段河流,是古代黄河的九大支流之一,也就是说,汉武帝无论到祖厉河还是到祖厉县,都必先经过祖河,即经过太平店中大路(位于祖河东岸),祖河就是太平店大山顶到会宁县城的一段河流。祖厉县的治所在今郭城驿大羊营城。

八、唐代中大路

唐代,不是中大路的文化空白年代。祖河翟家所段之左岸焦氏家族就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焦氏第十一世祖静奄公,举家搬迁至巩昌府会宁县郊外东南,按姓氏命名始迁之地为焦家湾(今翟家所镇焦家河村)。会宁的第一个武进士就是焦家河焦氏之后焦腾汉,清代焦氏家族曾考过3位举人1位岁贡,还有6位恩荣、3位武功1位孝友,22人获圣旨诰封,居于会宁诰封数量之最。

九、宋代中大路

三连城西宁城位于中大路上,为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章楶所筑五十城寨之一,是会州最后的治城,称新会州。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于西宁城置西宁县,金贞祐四(1216年)升为西宁州,金正大四年(1227年)复为县。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原新会州州治郭虾蟆城被蒙军所克,遂徙州治于西宁城,元顺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发生强烈地震,改会州为会宁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复为县,取名“会宁县”,县治迁于今会宁县城。“会宁”之名取会州之“会”字和西宁之“宁”而来。“丝绸之路”到了南宋时期逐渐衰落,根据年代推断,北宋时期,即“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西宁城起到了一定的、重要的作用,是会宁“丝绸之路”上的第四大重镇之一,其他重镇为大羊营城、乌兰城(宋代靖远城)、郭虾蟆城。

西宁城还是会宁古八景之一,由于西宁城三城相连,北高南低,每当傍晚时分,但见夕阳映照,红光一片,非常好看,形成了著名的“连城夕照”景观,明代会宁举人张拱端有诗曰:

连城夕照

百雉连城一望赊,曦轮转影又西斜。

空虚断霭归行客,古木寒烟集乱鸦。

天际光阴须爱惜,人间兴废莫咨嗟。

琴堂吏散多闲趣,坐对遥岑看落花。



十、明代中大路上的驿站

有记载曰: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立通安驿(此通安驿与会宁通安城没有关系。通安驿位于陇西县城通安驿镇通安驿村老城社东北方向200米处,原名“通安站”),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此处及通安、西巩、称钩已有驿站之设。

一般的,驿站多设立于明代。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长沙魏焕编集《皇明九边考卷第十•固原镇》记载:“西安府七十里至……青家驿六十里至 会宁县六十里至  西巩驿六十里至。”这个记述应该没有问题。

上海复旦大学杨正泰教授在其所著《明代驿站考》记载,秤钩湾驿、通安驿、延寿驿、西巩驿在明代就已设置。

会宁的青江驿、郭城驿、保宁驿都设置于明万历以前,这些驿站都距离西巩驿很近,而且都是互通的,保宁驿(会宁县城,明洪武十年至今天的会宁县治所)距离西巩驿(还有“西巩驿并所”的说法)更近,这些驿站的设置时间都早于西巩驿,如像:

保宁驿,明洪武十年(1377年)设。

青江驿,明洪武十年(1377年)设。

甘沟驿,明正统五年(1440年)设。

郭城驿,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

翟家嘴递运所,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明洪武十年(1377年)设,和青江驿、保宁驿属于同一时期)。

明代,保宁驿、青江驿、甘沟驿、郭城驿、翟家嘴递运所、通渭义岗驿等组成了一个两小时步行驿站群。

保宁驿东有青江驿,西有西巩驿,南有义岗驿,北有甘沟驿,保宁驿与这四座驿站的距离都差不多,都在三四十公里范围内。

由东向西与西巩驿直通的驿站是青江驿——翟家所——保宁驿——西巩驿。西巩驿的设置时间应不会晚于青江驿、翟家所、保宁驿的设置时间,由此推断,西巩驿驿站的设置应在明洪武年间,应与青江驿(青江驿以西为巩昌府所辖,故有“甘凉孔道,巩郡首驿”之谓)翟家所、保宁驿的设置时间接近,即明洪武时期(1368—1398)或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



十一、红色中大路

(一)邓小平两次经过会宁县城。中大路是一条红色之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军大会时期间,邓小平两次经过会宁县城,第一次是:从宁夏西吉县硝河城、静宁县界石铺、会宁青江驿到会宁县城。第二次是:从会宁县城、会宁太平店、宁夏西吉县平峰镇,到西吉县将台堡。

(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在会宁的六次会师中四次就在中大路上的青江驿和会宁县城。

第一次在会宁县城会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二师,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在会宁县城与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两个团会合,从此拉开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序幕。

第二次在会宁县城会师: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四军徐向前、陈昌浩等从中大路上的青江驿、太平店、翟家所到达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二师,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会师。

第三次在青江驿会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与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在青江驿会合。

第四次在青江驿会师:红二方面军六军团进入会宁杨崖集、青江驿一线,与红四方面军九军会合。

(三)1935年,陕甘支队行军途中曾经过中大路上的村镇。陕甘支队(中央红军)行军路线中就包括通渭义岗川、会宁侯家川、党家岘、陇西川、罐子峡(在中大路上)、界石铺(在中大路上)、宁夏西吉县。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行军路线:党家岘、太平店镇宋家庄(在中大路上)、宁夏西吉县。

(四)1935年,红二方面军从侯家川翻越西兰公路到达太平店,在此驻扎休整三天,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补充了给养。

(五)红军陕甘支队曾在中大路上的太平店休整。1935年10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长征途中经过此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曾在太平店一带宿营,次日东进静宁县。在太平店休整过的红军主要人物有:贺龙、萧克、任弼时、关向应、李达、甘泗淇,以及(军长级)罗炳辉、袁任远、郭鹏、李干辉和(师长级)卢冬生、冼星汉,贺炳炎、廖汉生、萧兴怀、辛兴修、王尚荣、谭友林等。

(六)会宁会师——三军过境太平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期间,红一方面军一部与红四方面军四军沿同一方向由青江驿经过太平店(中大路)到达会宁县城会师;红四方面军九军由会宁县城经过太平店到达青江驿与红二方面军一部会师;红一方面军一部由会宁县城经过太平店到达老君坡与红二方面军一部会师;陕甘支队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经过太平店。


忆路心声
记录日常生活,打工路上的足迹,记录身边人。爱心公益路上的感人故事,兼并记录三农和旅游个人原创过千的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