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最新解读来了!

财富   2025-01-07 15:13   北京  
编者按:2024年,中国经济顶压克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近日,中国财经报特邀专家学者,回顾2024年经济工作,展望2025年经济形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四大取向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 白彦锋
2024年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系统性、协同性、精准性三大特征,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人口规模巨大、体制优势明显、内需潜力充沛的优势没有发生改变,为我国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2024年财政政策三大特征
一是系统性。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为此,我国适时推出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规模大、政策效应发挥时间长。在市场信心不足、预期不稳的背景下,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的出台,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促进经济尽快释放潜在增长动能。
二是协同性。本轮增量财政政策是在市场信心不足、居民部门持续“降杠杆”的背景下推出的。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的推出,一是避免了财政支出与民争利的“挤出效应”;二是市场利率水平较低,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债发行,有助于控制财政融资成本,可以利用债务工具更好地对社会资金实现更高效率的跨期配置,有效打破货币政策在扩张时期“推绳子效应”难以发挥作用的窘境,进一步提升财政货币政策的系统集成效应。
三是精准性。2024年国庆节前,我国加大对重点群体的保障力度,除了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还针对学生群体加大了奖优助困力度,使2024年度本专科生的国家奖学金名额翻倍,同时提高了本专科生的奖励标准。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积极财政政策支出的精准性。由于困难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消费能力更强,上述举措提高了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水平。同时,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防止产生“福利病”。我国财政政策实现了保障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和站稳人民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三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此外,加大对学生群体的奖助力度,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增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后劲。
科学认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走低、人口规模达峰、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这是导致社会预期转弱、信心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正视困难挑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2025年的财政工作。
第一,就经济增速来看,尽管我国2024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比前些年有所走低,但这一经济增速是在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实现的。我国2024年18万亿美元左右的经济规模与2014—2015年美国的经济规模大体相当,彼时美国的经济增速为2%—3%。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的2024年、2025年的全球平均增速为3.2%;2024年10月底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4年贸易和发展报告》预测,2024年和2025年世界经济预计均增长2.7%。不难看出,在全球平均增速有所走低的背景下,我国5%左右的经济增速“含金量”十足。
第二,就人口状况来看,尽管一些亚洲国家人口规模不断攀升,但是其劳动人口规模到2040年前都很难超越中国,我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这一点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2023年全球出口总额为23.8万亿美元、下降4.6%,同期印度出口额仅为4312.6亿美元,同比下降4.7%,而2023年我国出口规模达到3.38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4%,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第三,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在物价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实现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双碳”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不难看出,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已经逾越了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实现了量的适当扩张与质的有效提升之间的兼顾和统筹。
2025年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四大取向
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在发挥好财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和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放大效应等方面集中发力。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财政赤字率。近年来,我国财政赤字水平通常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应该看到,尽管理论界认为3%的财政赤字率是国际警戒线,但是在实践中,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赤字率常年在3%以上。赤字属于典型的逆周期财政调节政策,未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现在暂时提高的财政赤字在经济高涨期会被自然消化。
第二,发挥好财政资金保基本的功能。适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打消老百姓在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给予居民稳定预期,让老百姓敢消费、能消费。同时,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保基本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两大抓手”,释放稳增长的巨大潜力。
第三,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同时,应该逐渐提高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标准,在引导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逐步退坡。同时,应当研究新能源汽车道路里程税,形成更加合理的道路使用成本负担机制。此外,要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通过财税政策引导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要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好财税体制的牵引作用。一是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治理好内卷式恶性竞争,营造良好的财税营商环境。二是要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化债与发展平衡下的 地方债特点与展望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政府债务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袁海霞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闫彦明
2024年,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简称地方债)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发力点,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投向范围领域持续拓宽,持续助力稳增长、补短板、扩内需。同时,“6+4+2”化债“组合拳”落地,以特殊再融资债为主的新一轮地方债务置换开启,积极助力减轻地方压力、畅通经济循环。展望未来,地方债发展应稳步扩容、优化结构、完善管理,助力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行规模再创新高,发行节奏“前慢后快”
在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要求下,2024年我国安排了4.62万亿元的新增地方债务限额,其中,专项债3.9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一般债7200亿元,与上年持平。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分3年实施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在新增债务限额保持较高水平的背景下,2024年共发行地方债9.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截至2024年末,地方债存量规模突破47万亿元。
从发行节奏看,2024年地方债发行“先慢后快”,受2023年增发国债部分额度结转2024年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以及一揽子化债推进中重点省份投融资受限等影响,上半年发行进度整体偏慢。伴随第二批地方债新增额度下达,以及在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的要求下,三季度地方债发行明显提速,发行规模达全年最高;四季度伴随2万亿元置换额度快速落地,地方债发行规模保持较高水平。
从发行结构看,新增债发行规模有所增长但占比继续回落,2024年共发行4.72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新增专项债4.0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部地方债比重达41%,较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在新一轮大规模化债政策的推动下,再融资债发行规模及占比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共发行5.07万亿元,同比增长8.4%;占地方债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比51.8%。
投向领域持续拓宽,用作资本金比例提升
一方面,专项债实行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投向领域持续拓宽,积极助力稳增长、补短板。202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专项债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未纳入“负面清单”的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并强调允许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这为专项债投向领域有序拓宽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有助于提升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持续推动稳基建、惠民生、扩内需。具体来看,统筹推进新老基建建设、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基建仍是专项债主要投向,以信息网络建设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专项债资金占比以及民生服务领域专项债资金占比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及比例继续扩大,以期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2024年,财政部门更加注重提升专项债引导带动社会投资的能力,将卫生健康、养老托育、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等纳入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范围扩大至22个领域。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24年超3000亿元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占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的比重约为10%,较上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投资撬动能力有所提升。从投向领域看,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集中在交通、市政产业园、水利等收益较好、投资拉动明显的领域,上述领域合计占比超九成。
化债“组合拳”发力,助力减轻地方压力
2024年9月底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我国及时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其中,“6+4+2”化债“组合拳”是重头戏。相比此前化债或局部呈现出的应急性、点状式、片面化特点,政策“组合拳”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协调性、创新性,体现出政策思路从“化债中发展”到“发展中化债”的转变。从短期看,将大幅减轻地方政府流动性压力、降低付息成本,助力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从中长期看,有利于激发地方活力,腾挪更多财力用于经济转型发展和民生领域补短板,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政府信用,逐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在推进新一轮债务置换的背景下,2024年特殊新增专项债和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大规模发行。特殊新增专项债方面,根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用于化债、未披露“一案两书”的特殊新增专项债全年累计发行超8000亿元,江苏、新疆等地发行规模较大。特殊再融资专项债方面,11月以来,2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密集发行,除上海、广东外全国其余29省均有发行,其中,江苏、湖南、河南、贵州等地发行规模较大。同时,发行成本进一步下行,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21%,较上一轮置换约低50基点,但发行利差有所走阔。此外,发行期限也进一步拉长,10年及以上期限占比达88.1%,较上一轮置换大幅提升约50个百分点。
稳步扩容、优化结构、完善管理,助力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
——稳步扩容、靠前发力,积极助力稳增长、扩内需、促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稳增长需求下地方债将持续扩容。“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是当前财政发力的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以满足专项债用途扩围及稳增长、稳投资需求,同时避免资金滚续、市场波动风险。此外,财政发力的节奏十分重要,2025年地方债尤其是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发行可适当靠前,尽早发挥稳增长效应。
——优化结构、重视效应,精准聚焦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总量扩容的同时,地方债投向领域也将精准优化并持续扩围,积极保障重大战略实施、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一,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点领域仍需加大支持力度,专项债项目可重点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以及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产业领域倾斜;其二,传统基建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仍需加力补足,专项债对地下综合管廊、韧性城市建设、应急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其三,为落实“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要求,专项债对物流、土地储备、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望加大。
——完善管理、提升效率,助力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要求下,需持续优化完善专项债管理机制,扩大投向范围、提高发行使用效率、强化全流程管理。一是以专项债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及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还可研究地方自主选择用作资本金领域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项目审核和管理自主权、灵活性,有序下放专项债项目审核权限,在前期11个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有序扩大适用范围的同时,还可探索研究发债主体适度下沉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债券发行使用效率。三是继续强化“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在落实、落细常态化监管举措的同时,建立完善政府资产负债表,健全完善专项债项目资产台账,确保政府负债和项目资产平衡。此外,还应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探索专项债提前偿还等,不断完善地方债偿债保障机制。

经济“软着陆”进程中的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 王晋斌

202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地缘冲突博弈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沉浸在全球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疑虑中。主要发达经济体虽历经多次降息,政策性利率依然保持限制性立场,以平衡通胀和就业(增长)之间的风险;我国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立场,降准降息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地缘冲突加剧等因素导致国际市场波动性显著加剧,相比2023年底,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际恐慌指数(VIX)上涨了39.4%。避险情绪以及美国经济基本面好于美元指数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导致降息周期中出现了强美元现象,对全球外汇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以AI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全球股市大多呈现出牛市状态。
整体上,2024年国际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不同市场、不同金融产品价格变化差异较大,反映了投资者对不同市场、不同产品预期的不同看法。
美欧开启降息周期,利率依然有限制性且流动性收紧
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转向,开启了降息周期,以平衡通胀与增长之间的风险,但其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依然具有限制性。
美联储从2024年9月以来降息3次,总计降息100个基点,目前政策性利率为4.33%;欧洲央行从2024年6月以来降息4次,总计降息135个基点,目前政策性利率为3.15%。美元和欧元是主要的全球性跨境融资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接近80%,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比超过70%。美欧开启了降息周期,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依然处于相对高位。
从美欧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相比2023年底,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继续缩表以收紧流动性。截至12月26日,2024年以来美联储缩表规模约0.83万亿美元。截至12月27日,2024年以来欧洲央行缩表规模约0.58万亿欧元。
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增速放缓、通胀下行的经济环境
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202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3.2%,略低于2023年的3.3%。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8%,相比2023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4.2%,相比2023年下降0.2个百分点。《报告》预计,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将从2023年的4.6%下降至2024年的2.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这一数据将从8.1%下降至7.9%。2024年发达经济体的高通胀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新兴市场的通胀率依旧处于较高水平。
从美欧经济和物价水平来看,IMF(WEO)预计2024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8%;美联储在2024年12月份发布的《经济预测摘要》中预测2024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5%。欧洲央行12月份预测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速为0.7%,较2023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24年美欧通胀率显著下行,2024年11月份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私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同比分别上涨2.7%和2.4%,核心CPI和核心PCE同比分别上涨3.3%和2.8%。2024年11月份欧元区反映通胀率的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涨2.2%,核心HICP同比上涨2.7%。相比此轮通胀的高点,美欧通胀率已经显著下降,但仍高于2%,尤其是核心通胀率偏高。美欧通胀率显著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限制性利率水平降低了经济总需求;二是能源价格下降,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可控;三是全球供应链压力消失。
2024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状况好于预期,并未出现“硬着陆”或者明显的经济衰退,除通胀率的渐进持续下降外,主要得益于劳动力市场的弹性。11月份,美国失业率为4.2%,仍处于较低水平;私人部门员工时薪同比涨幅为4.0%。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为6.3%,创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新低,2024年三季度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也较2023年四季度上涨了3.9%。劳动力市场保持韧性一方面降低了经济衰退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得美欧核心通胀率下降相对缓慢。
避险情绪和风险偏好上行共存,投资者风格差异显化
2024年以来,VIX指数显著上行,黄金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截至12月31日,伦敦金现和COMEX黄金价格全年上涨幅度均超过27.0%,避险情绪也助推美元指数上行了约7.0%。
从美国市场来看,美联储降息但持续收紧流动性,整体上金融条件变得宽松。芝加哥分行全美金融条件指数(NFCI)显示,2024年12月20日,NFCI为-0.60,低于年初的-0.49。2024年以来,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和以AI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提高了投资者的预期,导致2024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险溢价的下降。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的数据显示,穆迪Aaa级债券和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风险溢价(收益率差)从1月份的81个基点轻微下降至12月份的80个基点,尽管风险溢价在2024年全年出现了较大波动,最高时达100个基点,但仍明显低于疫情前2019年全年的125个基点。
风险偏好上升助推了美欧股市及全球股市的上涨,全球股市总体表现出牛市氛围。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1日,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全年的涨幅分别为12.9%、28.6%和23.3%;欧洲股市大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亚洲股市涨跌出现了分化,日经225指数和印度SENSEX30指数分别上涨了19.2%和8.2%,韩国综合指数则下跌9.6%;中国股市自2024年9月下旬以来投资者情绪上扬,全年来看上证指数上涨12.7%,深证成指上涨9.3%,创业板指上涨13.2%,恒生指数上涨17.7%。从估值来看,截至12月31日,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指数的市盈率(TTM)分别为28.42倍、45.71倍和33.55倍,分别比过去5年(2019—2023年)的均值上升8.2%、11.4%和35.2%;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指数的股息率分别为1.22%、0.67%和0.93%,分别比过去5年(2019—2023年)的均值下降19.8%、17.1%和43.6%。
从债市来看,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初的3.95%上升至12月31日的4.58%,市场收益率依然处于高位。根据美联储达拉斯分行的测算数据,截至2024年11月,美国可交易国债规模约28.1万亿美元,账面浮亏仍高达1.61万亿美元,美国市场“股牛债熊”的格局并没有因为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而改变。
全球外汇市场较大波动且存在分化
截至12月31日,2024年以来美元指数上涨了约7.0%,出现了降息周期中的强美元现象,全年美元指数有所波动且维持在100以上的高位运行,全球外汇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风险。2024年,欧元、日元、英镑、加元、瑞郎、澳元和新西兰元分别对美元贬值了6.2%、11.5%、1.7%、8.5%、7.8%、9.2%和11.8%,其中日元、加元、澳元和新西兰元出现比较大幅度的贬值。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下,在大规模贸易顺差的支撑下,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对美元贬值了近2.9%,在全球主要非美元货币中保持强势。
此外,在强美元和世界经济增速相对缓慢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EIA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除了油价下跌外,相比2023年12月份,2024年11月份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亨利枢纽(Henry Hub)天然气现货价格下降15.9%,下降幅度较大;2024年全年CBOT大豆、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下降22.2%、12.4%和2.5%;SHFE铜价上涨5.7%,SHFE螺纹钢价下降21.0%,LME铝价上涨6.9%,DCE铁矿石价格下降5.5%。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由于受到特朗普胜选的监管放松和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2024年以来价格继续呈现出较大涨幅,12月17日触及10.8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总体上,降息周期、地缘冲突以及未来全球经贸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成为影响2024年国际金融市场的三大因素,这些因素将在2025年进一步变化,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提出新挑战。

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强信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福昌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转型压力,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叠加年中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为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夯实基础。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谋划之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与其他政策协同发力,与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共振,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共同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成效明显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政策工具,叠加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着力扩内需、保重点、化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一是加大财政支出强度。2024年安排财政赤字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好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8.55万亿元,叠加一揽子化债政策腾出的增量政策空间,持续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同时,优化税费优惠政策,用好税式支出,持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完善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9月,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2万亿元。
二是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中央预算内投资7000亿元,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1.3万亿元。用好增发国债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工作,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7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完成投资超1.2万亿元;150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从大规模设备更新看,前三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4%,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0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持续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完善专项债管理机制,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同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大重点群体收入支持力度,大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扩围提标,着力从收入端发力奠定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重点支出保障。认真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腾出资金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和重点领域支出。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万亿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分别增长8.8%、8.6%,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补充地方财力。同时,利用债务结存限额,有效补充地方综合财力4000亿元,支持地方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其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加力保障就业、教育支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按总体比例提高3%,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94元和670元。同时,加大对科技、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
四是着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财政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超过2.2万亿元的基础上,2024年又安排1.2万亿元的额度,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2024年下半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增多的挑战,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减轻地方化债压力。
2025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2025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内部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2025年赤字规模会超过上年,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二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扩围。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预计发行规模将超过上年,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以确保政策力度和效果。三是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试点赋予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审批自主权,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同时,积极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形成增量、存量协同发力的良好格局。
——积极财政政策着力提升效能,向绩效要增量。着力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力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提升财政统筹能力,激发相关主体优化结构、提升绩效的内生动力,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强化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同时,进一步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坚决防止大手大脚花钱、铺张浪费。二是严格预算执行。完善相关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强化项目谋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突出“自上而下”的高位引领和推动作用;强化财政法治和制度执行力,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机制,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持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强化财政能力评估。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提升风险隐患应对能力,既保障当前稳增长,又给日后调控留下空间,确保财政持续平稳运行。五是形成政策合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放大政策组合效应。

韧性强潜力足 今年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王青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受到阻碍和挑战,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这一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
面对各类潜在内外部冲击,2025年我国经济将展现强大韧性、巨大潜力,继续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民营企业活力将成为主要支撑点。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平稳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上半年“前高后低”,下半年“前低后高”走势。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适时适度的发力下,经济运行整体较为平稳,季度GDP增速波动低于上年。与此同时,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拉动。
具体来看,受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资金主要在2024年初使用等因素影响,2024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5.3%,延续了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较快增长势头。进入二季度,增发国债资金支持效应减弱,投资增速下行,更为重要的是,二季度房地产市场调整有所加剧,带动居民消费增速走低。由此,二季度经济增长动能有所转弱,当季GDP增速降至4.7%。这一态势一直延续到三季度——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4.6%。可以看到,5—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处于收缩区间。
需要指出的是,从生产端来看,在外需回暖、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工业生产持续处于5.8%的较高增长水平。其中,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9月末,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经济景气度回升,其中10月和11月PMI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伴随市场信心的改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显著上升,10月和11月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加快,房地产行业下行放缓,带动此前持续偏低的服务业生产增速上行,工业生产则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需求端方面,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共同作用下,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广义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都在走强,加之外需韧性超出市场预期,共同推动四季度前两个月经济增长动能显著改善,预计我国能够完成全年“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2025年宏观政策及经济走势展望
2025年着眼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考虑到今年全球经贸环境变化等外部冲击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预计2025年GDP增速目标可能较2024年的“5.0%左右”略有下调。
对于今年的宏观政策安排,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其中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意味着2025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显著加大。
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的政策基调是“更加积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个提高、两个增加”,即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这意味着今年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将比2024年显著加大。其中,2025年目标财政赤字率会有所上调,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能力,并释放出财政逆周期调节加力的清晰信号;地方专项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还会继续发行,对“两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货币政策方面,今年的政策基调是“适度宽松”。这是2011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基调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预计今年央行将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显著高于2024年0.3个百分点的降幅,而且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全面下行。不排除今年通过较大幅度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等方式,继续对居民房贷实施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这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一招。与此同时,在金融“挤水分”效应减弱后,今年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有望恢复较快增长。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中,排在首位的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将扩内需作为今年首要重点任务,这是因为今年外部经贸环境变数增多,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贡献率将显著低于2024年,需要内需及时顶上来。
预计2025年促消费政策会进一步加力,引导居民消费需求潜力释放,包括加大财政对耐用消费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适度提供生育补贴;在全国层面发放消费券,促消费范围从耐用消费品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等。另外,2025年要着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有效提振居民消费信心。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由2024年的3.8%左右加快至6.0%,服务零售总额增速也将有所加快,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70%—80%之间。
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2025年要“提高投资效益”。这意味着今年投资规模扩张不是主要政策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各类投资的经济、社会、环境及安全效益。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稳中有升,预计将达到4.0%左右,较2024年小幅加快0.6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会有所增强。三大投资板块中,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资增速会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继续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楼市支持政策加码,加之上年基数下沉,今年房地产投资降幅将有所收窄;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加之上年基数偏高,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会略有放慢。不过,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及科技金融供给增加,以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业投资仍将保持7.0%左右的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高位。
在全方位扩大内需过程中,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供需平衡也将有所改善,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将回升至0.5%左右,较2024年高0.2个百分点;预计PPI同比将在-1.0%左右,降幅较2024年收窄1.2个百分点。预计今年整体物价水平仍偏低,这也将为宏观政策相机抉择、适时加力提供空间。

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四新”局面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华声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 叶家毓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进程中,2024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我国金融在市场建设、对外开放、政策协同配合等方面不断深化,展现出多维度、多元化的蓬勃发展态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指引部署,金融新航向

2024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坚持”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明确了指导方针,深刻体现了对我国金融发展规律的精准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远见,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强大”明确了金融强国建设方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金融系统,即要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制度“六大体系”,这些体系涵盖金融管制、交易、公司、管理、产品与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基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紧扣“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主线,部署了全面且系统的改革规划,提出了多项重大任务,包括加速完善中央银行体系、优化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完善资本市场中投资与融资的协调机制,以及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强化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些措施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市场发展,金融新生态

在资本市场完善方面,新“国九条”的发布及后续系列政策构建的“1+N”体系,致力于提振资本市场,配合央行创设的相关货币政策工具,共同致力于健全资本市场制度,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推进注册制改革等措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等。同时,新“国十条”的印发为保险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监管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

在金融支持体系方面,针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及数字金融等关键领域,相关政策持续完善,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科技金融领域,金融管理部门制定完善了详尽的工作方案,推动科技金融深入发展,并加强了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23年10月起,新上市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达到92%,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额达到5650亿元,科创票据发行额达到5258亿元。在绿色金融领域,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成果引人注目。自2023年10月起,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达到6254亿元。在普惠金融领域,放宽对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至单户授信2000万元,并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工作机制。在养老金融领域,特定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商业养老金等业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的实施期限延长,公募基金养老产品供给加大。在数字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应用稳步推进。

对外开放,金融新篇章

2024年,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果。2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修订实施,“跨境理财通”迈入新阶段。4月,证监会发布五项措施,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5月,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香港监管机构优化“互换通”机制,便利跨境资本流动。7月,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提升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金融监管总局批准法国巴黎保险集团和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设立财险和保险资管公司,丰富保险市场。11月,14家券商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在国际协作领域,经过3年多的持续发展,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完成初步探索阶段工作。目前,该项目已达到可交付的成熟阶段。货币桥项目将由参与的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机构全面接管,进行后续的开发和运营工作。这将为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和示范样本。另外,10月30日,Albilad南方东英MSCI香港中国股票ETF在沙特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首个进入沙特市场的投资中国市场的ETF产品。此举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政策协同,金融新发展

2024年,央行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降准和降息操作,成功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下降。具体而言,2月份和9月份,央行分别降准0.5个百分点;7月份,明确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设定为政策利率,并同步下调了0.1个百分点;9月份,政策利率再次下调0.2个百分点,达到1.5%的历史新低。在政策利率的引导下,市场基准利率持续下降。2024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累计下降了35个和60个基点。这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缓解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压力。

财政政策积极协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计划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总额1万亿元,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全能力建设。国债期限为20年、30年、50年,半年付息。首期30年期国债400亿元,票面利率2.57%,通过市场化方式发行,截至2024年11月15日已全部发行完毕。目前,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分3批全部安排到项目,另安排3000亿元用于加力支持“两新”工作。

综上所述,2024年我国金融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展现出多方面的协同推进态势,不仅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效率,也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展望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强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机制,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实现金融强国目标而持续努力。



来源:中国财经报
编辑:秦斯成
邮箱:cjbxmt@163.com

中国财经报
财政部主管的全国性财经媒体,致力于为您打造一个全新平台,快速了解财政领域发生的大事新事,洞悉财经政策,明察财经万象,把握财经大势,同时营造一片宁静温馨的生活家园和心灵港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