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金属加工(mw1950pub)发布的第19453篇文章
编者按
对于中国人而言,“红旗”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汽车品牌,还是一种深深的情怀。对于一汽人而言,“红旗”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笔者叫叶兵,是一个工作了近四十年的红旗人,是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试制部真皮包覆班班长、中国一汽技能师。近四十年的工作中,他立足自身岗位,深挖技术痛点,打破多个技术垄断,填补多个技术空白,建立多项试制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红旗”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叶兵
1983年参加工作后,我成为一汽汽车研究所一名普通的车身钣金工,那个年代厂里没有大型先进设备,在车身开闭件包边过程中,量产可采用压合模或者滚边机器人实现,但试制时由于资源有限,需要使用手工进行包边。由于手工包边行业内经验欠缺,尚未形成可靠的操作方法,并且操作难度大,劳动强度高,效率低,因此一致性难以保证。
我将新眼光、新思维和新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发明了气动包边锤头,省时、省力,可满足包边质量要求,并且固化形成30°、60°和90°角三次手工包边压合及一次气铲压合的通用操作方法,满足了大部分新车型的车门包边试制。此方法作为试制操作核心技术,手工包边效率提升约200%,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
在后续的几年中,我通过与意大利合作J6并现场学习的机会,引进树脂模具等快速模具试制技术,填补了国内树脂模具快速试制领域的空白,同时建立了商用车外覆盖件自主试制的能力;通过与日本合作学习,具备了乘用车白车身自主焊接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攻克车身改制关键技术,具备了骡子车车身自主改制的能力。填补了多个试制空白,为加速企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2019年试制所整车项目内饰包覆任务量大,全部外委制作,花费多、效率低,无法满足精良化试制、个性化改制及造型评审等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主动挑起重担,发挥从事了多年车身钣金手工作业的经验优势,组建包覆工艺攻关技术小团队,带领团队深入合作厂家驻厂交流学习,并针对手工包覆关键工艺环节开展专项培训。实现包覆业务从无到有,从全部外委制作,到完全自制。为了提升包覆表面美观性,我不断摸索、改进和创新。我常常和同事说“我们必须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结合内饰件造型特点,我设计了专用包覆工装夹具,保证边角等细节部位包覆外观质量,解决真皮包覆手工拉伸难度大的问题,提升包覆质量和效率。我还结合工作中发现的各项问题,制作了一套针对不同角度、不同皮料厚度的专用工具。目前工作室人手一套,且都是根据自身发力点和工作习惯“量身定制”。
“包覆过程的每一步我们都要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制作工艺品的态度对待每一件零件,使我们包覆的每一辆车都是精品。”这是我对徒弟们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021年部门承接智能小巴试制工作,要求打造两台精品展车投入到园区内使用,但以往展车制作全部依赖于专业供应商,未曾尝试过自制展车,我听说后主动请缨,迎难而上。我认为这是一次向大家汇报学习成果的机会,但等真正上手开始行动的时候,问题却接踵而来,出现了内饰件未通过模具制作开发,无支撑骨架且尺寸过大,零件及安装精度不符合轿车标准等问题。面对这些难题,检验真本领的时刻到了,我拆除原车所有零件,通过补腻子、粘接ABS板和打磨等方式,手工修配整车内外饰的间隙面差,并修改车门上装饰板的造型,提升美观度。修配时需反复拆装来对比整车间隙,以达到统一,往往一个件就需要打磨一天。另外还发挥钣金专业特长,设计并制作钣金支架加以支撑,防止打磨过程中产生塌陷(见图1) 。最终经项目评审,两台小巴均满足集团展车质量标准,节省试制费用约135万元。依托于两台自制展车,掌握展示展览产品制造核心工艺技术,以精良试制水平满足红旗展车高质量品质需求。
在智能小巴试制的这一个月内,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每当看见修配好的零件安装到车上,看着仅有1mm左右的间隙面差时,就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当车辆投入到园区使用后,我经常乘坐小巴,并与同事沟通交流,因为需要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需要改善的不足之处。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一汽、中国航天战略合作自主开发制作国产雪车,但由于是首次试制竞速类雪车产品,整车装配全部采用专用件,因此质量控制难度大,不能达到完全互换,需要手工匹配、调整以满足装配质量。在这一关键时刻,我带队组建了手工改制小组,加班加点全力投身于国产雪车的加工改制中。为了不影响交付进度,我们经常从早忙到晚,有时忙起来连喝一口水都顾不上,甚至是干到凌晨2、3点钟,大家从来没有抱怨过。发挥手工匹配技能解决装配难题20项,执行并制定装配方案14项,提出建议措施12项,节约设计变更及零件返修时间8天,保证项目节点并完成体育总局与一汽战略合作、国际雪联认证交付两项重大交付工作。满足雪车操控准确性要求,降低风阻系数,提升竞速能力,打破一直以来国外的技术封锁,完成国产雪车的成功交付。世界上没有一项工作是尽善尽美的,但每一份工作都有值得钻研的地方。面对工作,心怀感恩,这是对自己以及后辈最真诚的建议。每一位工匠都应该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秉持精致精细、执著专一的理念,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定位人生!
-End-
☞来源:金属加工 ☞编辑:王瑞艳 ☞校对:邵玉洁 ☞审核人:吴晓兰 ☞媒体合作: 010-88379790-801
投稿须知
《金属加工(冷加工)》杂志投稿范围: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模具、船舶、医疗器械及能源行业的金属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方案、工装夹具设计/制造方案、刀具设计/加工方案、智能制造(编程设计、优化)方案,以及机械设备或者工具的维修与改造方案等。
投稿请联系:韩景春,010-88379790-518
投稿须知:请点击《金属加工(冷加工)》杂志投稿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