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教科院深度调查:34年3000多高考状元,无一成为“行业领袖”

文摘   2025-01-12 15:49   北京  
国际视野  人文情怀  自由精神

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马来西亚著名大学春季班开始招生啦

国才领军计划——国际本科世界名校直通车

北语NCUK国际大学预科招生简章(免雅思直升国际名校本科)

意想不到,2025年高考,这些大学超过多数985大学,不参加高考也能上。


前言:2020年,全国1071万人走进高考考场。孩子们人生的序幕刚刚拉开,接下来,考上的,没考上的,将会经历怎样的人生?考上好学校就意味着成功吗?据中央教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艾瑞深研究院:“状元毕业后多从事高薪职业,成才率低于社会预期。”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


01

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同上)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同上)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02

艾瑞深研究院:状元毕业后多从事高薪职业,成才率低于社会预期


高考状元作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第一名,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理所当然成为社会各界公认“职场状元”。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调查的1952-2014年中国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1999年以前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就业或创业的高考状元比较少,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


从职业分布和收入来看,状元就业的行业领域分布较为广泛;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大多从事“高薪职业”,多属于各行业白领或金领阶层。从职业成就来看,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的平均水平。


艾瑞深研究院名誉院长蒋国华教授表示,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职业预期水平不能与非状元群体相提并论,但是,高考状元进入职场后,成为出类拔萃的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偏少,就此而言,高考状元成才率大大低于社会预期。


但是艾瑞深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高考状元职业成就还是比较高,出现数十位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艾瑞深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指出,与学界状元相比,经商和从政不是高考状元所长。


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涌现出中国文学界的“诺贝尔奖”——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相比而言,新闻界的状元事业成就颇高,涌现出一批我国新闻媒体界的大亨、资深主编、资深记者和明星主持人。


蔡言厚教授指出,在法律行业领域内,涌现出数十位全国赫赫有名的“状元律师”,他们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实现了捍卫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职业使命。在证券金融行业工作的高考状元中,出现了王亚伟等数十位状元基金经理和金融才俊。


03

高考状元只是学习成功者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

【全文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感谢原创作者和原发布平台的辛勤付出。版权属原拥有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由于版权不明,若涉侵权,指正立删


联系方式

1、联系电话:13520941690(同微信),
                     13121518517

2、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

3、联系邮箱:396819354@qq.com



荐读




往期精彩文章延伸阅读

孩子出不出色,与母亲的性格关系太大了!

莫言:世界变成这样,哪些人是有罪的?(深度)

未来8大“困难户”,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变成这样的人

金庸北大演讲:中国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致敬10大五四人物,重温101句经典言论

意想不到,2025年高考,这些大学超过多数985大学,不参加高考也能上。

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回溯亲子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材的

陈丹青:除了两件事,我对女儿什么都不管

BBC纪录片揭秘精英教育:富人家孩子凭什么能赢?

北大医生:空心病正在摧毁优秀的孩子

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变,我们还在纠缠起跑线

14年前,这张父子照火遍全国,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胡适在蒋介石面前的二郎腿、陈寅恪跪拜王国维……那个时代书生的姿势

哈佛大学惊人发现:小孩做不做家务对人生影响巨大

亲历 中美教育差距: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科技不是第一生产力,自由才是。

北京三甲医生:我辞职了!中国医生的真实现状

他12岁入清华,终身未娶培养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20多年前的 “清华夜话” ,某985同宿舍6位女生毕业15年后现状!

再见《南方周末》:一张报纸,一个时代

教育路上,最大的不幸是:家长越位,老师让位,学生错位

真正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

民国这些母亲,大字不识,却用母爱滋养出一代大师!

难得一见的老照片

柴静:不能再对不起农民

张维迎: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说假话不脸红

100幅可爱漫画让你思考:教育是什么?

教师内部“潜规则”曝光,比送礼管用的,是父母和老师说的三句话

好的父母,心都有点硬


不卷高考独木桥,许孩子一个美好未来

青藤园留学:世界名校直通车



        欢迎关注青藤学苑TsingTengAcademy



教育的美好,需要我们一起创造;
我们在一起,成为改变的力量!


青藤学苑TsingTengAcademy
30多年从教生涯,近20年国际教育的工作经历,受学生喜爱的班主任。主张: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致力于构建“全人教育”体系,培养兼具东方伦理智慧、西方科学精神,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对自我和社会有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