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
放弃逃生的谭嗣同在牢狱的高墙上
留下信仰的绝唱
等待着他的最后时刻
与承平盛世不同
他所处的是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谭嗣同的家族,几世为伯候
到他父亲一辈,已是地方高官
然而这样一位浸透纲常伦理
本可坐享其成的名门之后
却满怀独创之精神
这样的他,似乎生错了时代
但他,选择改变时代
光绪三年,谭嗣同12岁
母亲因病在湖南浏阳去世
与父亲一同回乡祭母
是他与故土“深交”的开始
浏阳,位于湘赣边界
自东北向西南海拔凌厉骤降
可直指青云,也能隐入尘烟
大开大阖的地貌似乎与谭嗣同一拍即合
终其一生三十三载
故乡的岁月不过寥寥数年
只是,也许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那些为天下先的“叛逆”时刻
几乎都发生在这里
追求仕途延续家族荣耀
是谭嗣同自出生就背负的责任
但他并不接受这个“出厂设置”
科举,仕途,似乎都非他的本心
他要走进天地生活
去践履,去探寻经世致用之道
浏阳的时光,让他辨清“本我”做自己
在这他遇到了人生的重要导师
浏阳三先生之一——涂启先
涂启先的书院隐匿于浏阳大围山
云揽群峰,空灵磅礴
满足了他远离纷扰
潜心真才实学的心愿
谭嗣同也在这里
过上了向往的学习生活
如今,这里依然是莘莘学子的启蒙之地
钻研知识,也关心世界
只是,抗拒科举的他
又如何会被接纳?
整个弱冠之年
他都在奔赴南北参加各省考试
但都以落榜告终
虽无心仕途,郁闷却是在所难免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十年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从内陆走到沿海
从沿海行至边疆
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也了解了真实的世界
凋敝的民生刺痛了正气的青年
他意识到泱泱大国已风雨飘摇
救国是当务之急
十年独何似,转徙愧兵间。——《别兰州》
即便是中途回乡,偶有闲暇
心系的还是国家的出路
远眺道吾山
飞流直下的瀑布似冲刷了他的尘世之念
前路险阻,吾辈该放弃吗?
不,阶下的小虫他都无法忽视
更何况水生火热的民生
浏阳,给了他一片天地
塑造“自我”,厘清前路
“随时而变”
是谭嗣同在著作《石菊影庐笔识》中
发出的时代强音
甲午战争爆发
封建王朝随时崩塌
维新变革的思想
伴随着他漫游十年的思考
在这一刻爆发
“石菊影庐”
是谭嗣同给浏阳住宅的书房所取的名字
所谓“石菊”
就是当地闻名全国的菊花石
表面有似菊的花瓣
质地纯洁坚硬
谭嗣同爱它
取材制砚,为其作铭
投射着自己对高洁灵魂的向往与追随
投我以琼英,以丹以黄,以莫不平。
文质并茂,光润次玉,名之日“瑶华”。
——《菊花石瑶华砚铭》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初一
湖南巡抚署孝廉堂人头攒动
人群的前方是慷慨激昂的谭嗣同
他正在进行着南学会的第一次演讲
诸君素怀忠君爱国之忱,谅必同深此耻。
故愿与诸君讲明今日危急情形,
共相勉为实学,以救此至危急之局。
——南学会第一次演讲稿
浏阳,乃至整个湖南
给他提供了超越自我
为理想而战的广阔天地
彼时各地维新举措难逃保守窠臼
谭嗣同辞去父亲安排的职务
回乡投入变法运动
开启他的终极“逆行”!
此时的他
勘破政治棋局
勘破人伦俗世
勘破自我生死
他满眼所致,满怀所想的
是整个华夏血脉与文明的未来
浏阳关镇的山坡上
谭嗣同等人借象征文化光辉的魁星阁
成立全国第一个变法维新机构——算学馆
随后,主笔《湘报》
宣传思想,学堂教习
一项项如火如荼地开展
谭嗣同似乎有着花不完的精力
湖南的变革之风也走向高潮
然而一封秘密诏书的到来
将谭嗣同引向生命的终章
启程前往京城的那个盛夏
他将背影留给故土
永远定格在那雄心勃发的三十三岁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故乡的变革之风
并没有就此停下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稳稳接过他的理想
在51年后奋斗出一个崭新开放的浏阳
因为总有人,敢为天下先!
即使生命似烟火,绽放与消逝共生
但那又如何呢?
百年后,谭嗣同故居的门堂
一座雕塑紧缩眉头
目视前方,坚定如昨
因为,理想永远年轻
他的愿景,还在继续
栏目介绍
《典籍里的湖湘名人》是一部由湖南图书馆与知了青年联合打造的文旅融合创新之作,以湖南图书馆藏为载体,以地域为核心,通过讲述湖湘名人的方式,重现先生的辉煌瞬间,呈现一个自古以来就热血倔强、独具一格的湖湘大地。
每周一和周四
9:00 文旅湖南首发
10:00 芒果TV、优酷双平台闪耀上线
▼
推荐阅读 当华妃和佟掌柜成了闺蜜
患妇科病的女童,徘徊在医院门外
“童”行中部 阅见未来——2024年中部六省“共读一本书”作品展播(四)
你的在看,我还能拥有吗?
你的在看,我还能拥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