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咱们中国人以前叫“爹娘”,现在喊“爸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汽车   2024-12-09 18:31   山东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您是否留意过这样一个有趣且奇怪的现象:咱们中国人过去常常称呼父母为“爹娘”,可如今,“爸妈”却成了最为普遍的叫法。


这称呼的转变,蕴含着诸多值得探究的历史典故与文化深意。

 


“爸妈”这两个称谓,并非是近现代才冒出来的新词汇,更不是从西方舶来的“洋货”。


它们实实在在是土生土长的汉语词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在三国时期编著而成的《广雅·释亲》这部古老典籍之中,就清清楚楚地记载着:“爸,父也;妈,母也。”


由此可见,“爸妈”用于指代父母,其历史之久远,远超我们的想象。

 

大家不妨想一想,当家中有小宝宝诞生后,婴儿在牙牙学语之时,最早能够发出的声音往往是什么?


没错,正是“baba”和“mama”。


这是因为幼儿的发音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这两个音节恰恰是最容易发声的。


于是,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进程中,“爸”和“妈”这两个简单而又亲切的词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对父母最为常见的称呼。


不过,关于“爹娘”这个称呼,民间还流传着一种颇为独特的说法。


据说,在清朝以前,普通老百姓对父母的称呼原本也是“爸妈”,然而,随着清朝统治阶级的崛起与掌权,情况发生了变化。


由于“爸妈”在发音上触犯了满语的某些禁忌,引起了清朝统治阶层的忌讳。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往往能够左右民间的诸多习俗。


于是,便下令将“爸妈”的称呼统一改为“爹娘”。


例如,光绪帝称呼慈溪为“皇妈妈”,在清代,这样的称呼被视为僭越,普通百姓自然不能再使用“爸妈”这样的叫法,“爹娘”的称呼也就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


当然,在清朝的皇亲贵族之中,对于父母还有着更为特殊的叫法,像“阿玛”和“额娘”等,这些称呼也成为了清朝宫廷文化与贵族文化的一种独特标识。

 


时光流转,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开始推行国语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爸妈”的称呼又逐渐取代了“爹娘”,重新成为了主流。

 

如今,在现代社会里,还流传着一种略带调侃意味的说法,来解释“爹娘”与“爸妈”称呼的变化。


有人说,以前的父亲叫“爹”,这个字是由“父”和“多”组成,意味着在过去的家庭里,父亲承担着最多的责任,拥有着最大的权力,家中大事小事都由父亲说了算。


而现在的父亲叫“爸”,“父”字下面加个“巴”,仿佛在暗示着如今的父亲,只要在外面努力挣钱就好,回到家中最好少说话,当个“哑巴”,把家庭事务的主导权更多地交给母亲。



对于母亲的称呼变化,也有类似的调侃。


以前的母亲叫“娘”,“女”字旁加上一个“良”,寓意着母亲心地善良,生育子女后始终保持着一颗充满爱的良心。


现在的母亲叫“妈”,“女”字旁加个“马”,好像是说母亲在现代社会里,为了儿女不辞辛劳,就像牛马一样默默奉献。


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的诙谐解读,却也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变迁对家庭角色和家庭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时至今日,尽管“爸妈”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对父母的主流称呼,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仍然存在。


在一些地方,或者某些特定的方言区域,“爹娘”的称呼依旧被保留和使用着。


这种差异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无论是“爸妈”还是“爹娘”,虽然只是口头和书面上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但有一点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深深蕴藏在我们心中的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


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无论语言如何演变,它都如同璀璨的明珠,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老王的生活观
生活百态,分享一种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