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第十二个“老年节”。
重阳,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有“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的孤独,也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迈。
登高、敬老、祈寿,插茱萸或者是酿新酒,许多国人在诗句里邂逅重阳,在习俗里传承文化基因。今天的三江口,就来聊一聊九九重阳节。
“重阳”名称来源于《易经》。在《易经》中,“九”为阳数,也称为“极数”。如,比喻天之高为“九重”,比“九重天”更远的地方为“九霄云外”。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里写“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古人认为,“九九”两个阳极数在一起,寓意九九归一,万象更新。因此,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据传,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当时就有在农历九月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到了汉代,重阳节开始普及。汉代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中,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记载。
到了三国时期,重阳在民间受到重视,人们踏秋登高,喝菊花酒,祝福长寿。魏文帝曹丕在《与锺繇书》中写:“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同时,还送了一束菊花向重臣锺太尉表达祝福。
到了唐朝,重阳节已经和元宵节一样,被官方批准为节日。唐玄宗更是要求民间秋社一定要寿老,要举办老人参加的宴会,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重阳节随着盛唐而盛大。唐代产生了许多与重阳节相关的名诗佳句。除了上文所引大家耳熟能详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王勃的《蜀中九日》,晚唐诗人杜牧为劝慰好友张祜所写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是“重阳”的千古名句。孟浩然除了写过欢快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写过怀念友人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边塞诗人岑参在唐军平定安史之乱途中,写下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寄托对饱经战乱百姓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诗圣杜甫独登白帝城外高台,放眼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叹!公元767年的这个重阳节,便因这首“古今律诗之冠”而不朽。
登高节、赏菊节、祈寿节、茱萸节、祭祖节、敬老节、女儿节,重阳节的别称虽林林总总,但大多对应了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登高、赏菊、插茱萸,似乎是古时重阳的“标配”。重阳登高习俗,或与道教文化有关。道家认为,九月初九日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而重阳日插茱萸,是因为茱萸的药用价值和香气。古人希望,头插茱萸能达到辟邪祈寿的目的。“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重阳赏菊据传是因为陶渊明钟爱九月初九这一天,且热衷在这一天赏菊。在宋人陈文蔚的诗里,菊花不但要赏,还作为装饰。“九十慈亲鬓发播,今年菊早去年花。一尊细说重阳事,似此清欢有几家。”鬓插菊花,喝长寿酒,和母亲细说往事,重阳日的亲情深沉而温暖。
感恩敬老、尊老孝亲,在兰溪历来受推崇。
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村里一直有尊老敬老传统。诸葛后裔在举行春、秋两祭后,会请年高八旬者入寿宴,并独享一桌,其余年轻者按辈分围着寿席用餐。
兰溪本地史学爱好者在《诸葛村诸葛亮家训及敬老习俗》一文中提到,诸葛亮后裔遵从祖先遗训的敬老习俗可追溯到元朝。元元贞(1295——1297)年间,怯失烈任兰溪州达鲁花赤监州,看到这里百姓安定,民风淳朴,敬老爱幼之风盛行,便奏请元成宗。元成宗感动之余,便赐诏发了个“高年九十者,年赐帛二匹;八十者年赐帛一匹”的巨大“福利”。而诸葛村至今仍有重阳节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礼品,80岁以上老人发放礼金,以及冬至日请村里的耄耋老人到丞相祠堂“喝福酒”的习俗。
在以“孝文化”闻名周边的黄店镇三峰殿口,村里至今流传着宋代陈天隐、董少舒、金景文三孝子的传说。陈天隐守孝、董少舒护民、金景文精心服侍父亲,三峰山下孝风浓郁,尊老爱幼的优良风气延续至今,三峰殿口村也被列为孝道文化非遗传承基地。
在女埠街道焦石村,尊老敬亲更是成为村规民约。村里从2009年开始,以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如果想改造农房,子女需和老人一块住新房,否则不予签约。这是从规矩上根本改变农村里存在的“子女住新房、父母住破屋”的陋习。
岁岁重阳,敬老情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阳节前夕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中所说: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编辑丨范溢磊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兰溪召开县级总河长总林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