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吴信泉巧施妙计一枪不发,围困美军七天七夜,李奇微直呼:仗能这么打?

文化   2024-12-13 23:49   山东  

1950年6月底,朝鲜战争终于全面爆发。

而随着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加入,战场的天平也迅速调转,朝鲜人民军岌岌可危。甚嚣其上的美军甚至还轰炸了中朝的边境地区,更是为了阻止中国的统一派遣了第七舰队陈兵台湾海峡。

最终,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而在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部队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经典战例亦是数不胜数。

其中一如在华川水库战役中,吴信泉39军甚至一枪不发,巧妙调整战术便将美军围困七天七夜,以致于美军主将李奇微都颇感不可思议,直呼“仗还可以这么打?”

吴信泉将军使用了什么战术,这一仗是怎么打的?

         

 

   

在讲述战斗经过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吴信泉将军的人生经历

他是湖南平江县人,15岁的时候参加了县城的农民赤卫队,18岁成为了一名红军小战士

虽然没有在年轻时候读过军校,但他作战勇敢且头脑机智,经历了几次反围剿作战后后,已经担任了师政治部主任。

到抗战时期,他带领部队在苏北地区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地区多次临危受命,立了大功,生擒了敌军第5军军长。后来他参加了平津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一路向南进军,一直打到了南边的边陲重镇镇南关。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没多久,1950年7月,已经担任39军军长的吴信泉突然接到了上级通知,要求他立刻去武汉参加重要会议。在会上,他接到了整军备战的命令,随时做好准备入朝。

10月19日晚,吴信泉率39会同38军、40军等秘密渡过鸭绿江,抵达预定的作战地区。

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战员,刚到朝鲜,人生地不熟,为了摸清情况,吴信泉便派人抓了两个美国哨兵

得知美军第24师已经进入宁边、博川一带,但并不知道中国出兵的情况之后,彭总当机立断,要求39军在云山设伏。

当时云山的情况很复杂,美军主将沃克刚把南韩军第1师主力撤走,调美军骑兵师第1师第八团去接防。

该部队装备精良,是美国的王牌部队,号称“常胜师”。而39军也是王牌部队,前身是红25军,部队很多干部军官久经考验,思想端正,敢打敢拼,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11月1日,彭总下令吴信泉发起进攻。当时39军并不知道对面是美军,误以为是南朝鲜部队,美军也不知道对面是志愿军,误以为是朝鲜人民军。等双方交上手后才发现情况不对,美军第8团这时候向后撤也来不及了,结果该团第3营被志愿军全歼,取得了一场大胜。

战后,彭总表扬吴信泉打得好,但他却并未因此骄傲自满,相反却更加谨慎因为之前美军不知道志愿军已经出兵,输在了情报错误上,如今双方摆开阵势“打明牌”,以后的战斗只会越来越艰难。

11月25日,志愿军决定在清川江以东向南朝鲜军队展开猛攻,吴信泉率领39军在清川江以西向美军第25师发起进攻,面对敌人凶猛的炮火,吴信泉扬长避短,下令部队深入到山区,对敌人实施包抄。    

在26日黎明时分,成功将美25师第24团截断击败了敌人,并俘虏了美军的一个黑人连。

打完美军25师后,39军接到了新命令,果断向宁边进攻,按照下一步的作战部署,他下令116师向平壤攻进,经过两天的奋勇激战,于11月6日上午收复了平壤,此战震惊了世界,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头条新闻。

彭总和邓华等人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应该乘胜追击,直接打过三八线,给敌人一次强有力的震慑,争取拿下汉城。

于是部队稍作休整后,第三次战役打响,吴信泉奉命率39军猛攻美军在三八线临津江布置的防御阵地,找到敌军的薄弱点后,快速突破了美军防线,突破了临津江,并在1月4日下午的时候攻占了汉城

此战打出了军威,他再次受到了彭老总的表扬。经历连续失败后,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李奇微上台。此人十分精明,他发现了志愿军补给能力薄弱的缺点,决定主动后撤,引诱志愿军追击,一旦志愿军的作战行动超过八天,后勤出问题,李奇微马上就反击。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突然发动大规模反击行动而志愿军人困马乏,情况不容乐观,彭总要求各条战线全力阻击敌军,39军奉命坚守华川水库的288.4高地

由于敌人火力强大,吴信泉考虑再三,决定来一招“水淹七军”。他命令部队迅速进行蓄水工作,并安抚疏散水淹区的百姓。    

4月9日,战机到来后,吴信泉下令水库多个闸门同时打开,大水倾泻而出,直接冲垮了道路和美军炮兵阵地。李奇微得知消息后十分震惊,但道路已经被大水阻断,只能接受被围困的现实。

此战让吴信泉成为了公认的名将,李奇微也不得不承认志愿军是真的有勇有谋。1955年大授衔中,吴信泉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之后,他又担任了炮兵副司令等职务,1992年81岁的吴信泉将军去世。

         

 

   

花开无田
有趣的历史,以史为鉴 ,以史为镜,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