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曾经的土葬方式承载着深厚的传统与情感。在许多农村,老人过世后,全村人只要在家便会前来帮忙,共同为逝者办理后事,送其最后一程,此乃 “死者为大” 的庄重体现。
小吴生长在偏远农村,打记事起,村里老人离世,一挂鞭炮响起,消息便迅速传开。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前往逝者家中主动帮忙。
村里会根据各人擅长安排事务,有人负责挖墓井,有人跑杂活,有人担任厨师。小吴记得儿时父亲常是挖墓井的三人之一,确定安葬地点后便着手挖掘,时间长短依办后事天数和安葬时间而定,急时甚至需晚上加班,直至抬棺人将逝者送上山,众人一起将墓埋好才算完事。那时的农村,老人去世,全村帮忙,温暖的人情味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然而,如今的农村办理后事却大不相同,不少人感叹农村白事越来越没有 “人情味”,仿佛世道真的变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变化。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有深刻体会,如今的农村,除了过年过节,平时村里很难见到年轻人身影。村子里大多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小孩以及一些妇女。老人因年纪大无法外出找到工作,只能留在农村;小孩或因年龄太小在读书,未满 18 岁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待在村里;妇女则要照顾小孩和老人,难以外出。
而那些年轻力壮的人都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去了。一旦村里有老人过世,由于人手不足,那些有能力帮忙的人却不在家,办理后事便显得捉襟见肘。虽可赶紧把在附近打工的人叫回来帮忙,但这些人即使回来参加白事,也更多只是形式上的到场,难以像过去那样全身心投入到白事操办和对逝者的缅怀之中。曾经热热闹闹、齐心协力的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人手短缺的无奈和匆忙。
第二是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农村人,随着接触新生事物增多,对农村传统的后事处理习俗越发觉得有些迷信。因此,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参加后事。在他们看来,人死如灯灭,参加白事更多是碍于农村习俗,而非真心愿意。
如今的人们更加关注个人自身利益和生活,对于白事这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传统事务,变得不再那么热心。过去那种对逝者的敬重和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逐渐淡化。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将白事视为全村的大事,投入大量情感和精力去操办,而是更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第三是许多地方的丧葬开始商业化。
在一些农村,一旦有人过世,便花钱请专业的丧葬公司来操办。曾经由村民们自己搭建的灵堂,如今可花钱请专业公司来做;原本由邻里帮忙准备的饭菜,现在也有餐饮公司承包。
以前由村里人抬棺,现在因找不到人,只能从外面花钱请人抬,甚至有的干脆请车子来送,不再需要人力抬棺。丧葬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却也使得白事从村民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变成了一种交易关系。
村民之间基于互助的情感交流机会大大减少,白事更多地成为一种花钱购买服务的过程。曾经在白事中,村民们互帮互助,共同度过悲伤的时刻,那份浓浓的情感在商业交易中逐渐被冲淡。
总之,农村白事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既要顺应时代的进步,又要努力保留传统的温暖与人情味,让农村的白事在新的时代里依然能够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敬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在你的家乡,是否也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思考,共同为传承和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