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里的假山

时事   2024-11-09 07:03   江苏  

到苏州必逛园林,而园林里,假山必不可缺。


某年五月里的一个午后,和友人迈进位于闹市区的艺圃,恰好微雨。倚窗而坐,一杯香茗,看着对面的假山,听着雨滴滴答答落在水池里,那感觉就是来到世外桃源。


漫步在精致典雅的袖珍园子里,沿着曲曲折折的小径,赏浓缩的山水。也美,也奇,也怡情养性,但却真是说不出究竟美在哪里,奇在何处。到底是业余的游客,对园林的了解,只能局限在导游半真半假的演绎故事之中,当初造园时“叠山理水”独具匠心的设计与构造,不知不觉就被忽略掉了。


艺圃。廖伟民摄(视觉苏州供图)


但毕竟对园林有了切身的感受,于是有关园林的一切,自然多了一份关注。


新近淘到一本《建筑百家书信集》,其中一封信函让笔者对园林的叠山设计,第一次有了专业的了解。这封信是1957年岁末,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写给韩良源、韩良顺兄弟的。刘敦桢(1897-1968),当时是南京工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而韩良源、韩良顺兄弟,则是苏州叠山世家“山水韩”的传人。韩氏兄弟得知刘教授到苏州公干,便前去宾馆拜访。匆匆一面未能尽兴,兄弟俩又致函回到南京的刘教授,希望赐教。收入《书信集》的这封信,就是刘教授写给韩氏兄弟的回函。


这封信长达2500字,堪称是关于叠山的一篇微型论文。


“掇石成山”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重要特点。刘敦桢教授对叠山有过深入研究,他在信中写道:


“假山原本是从模仿真山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人们总不以单纯模仿为满足,而是要创造一些新作品来满足生活中不断产生的新需要。事实上设计人能够掌握的石料、人工、叠山技术、经费和时间都有着一定限度。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要做到假山既像真山,而又富有创造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他建议韩氏兄弟可以先对现存的假山进行一番研究,辨别哪些是好的,哪些还有不足。然后对较好的实例,多多研究它们的布局与堆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在刘教授眼里,苏州的艺圃、五峰园、留园、环秀山庄,南京的瞻园,常熟的东皋别墅,都是假山设计的成功案例。


留园。王松泉摄(视觉苏州供图)


在进行叠山设计时,何处是主峰?何处是次峰?何处宜高?何处宜低?高低之间,如何呼应对照?假山的石洞应开在哪里?与池水连接处又该如何处理?石料使用上,何处宜用横石?何处宜用斜石?竖石又该立在哪里?


想必这些问号,绝少会出现在漫步园林的游客脑海里。但在造园时,每一个细节,却都是设计师经过一番周详的考虑。


以刘教授的观点,假山须以池水衬托,而且主峰不宜位于中央,以免产生呆板的弊病。明代假山的主体,多用土堆成,宜建一小石洞。这种办法既节省石料、人工,山上还可以栽植树木,与真山无异。如艺圃、五峰园、瞻园和东皋别墅的假山中都建有小山洞。艺圃与瞻园的假山与池水连接处,用的是绝壁,其下再以较低的石桥或石矶作陪衬,使人感觉石壁更为崔嵬高耸。绝壁上又建有小路,可以俯瞰池水,极佳极妙。


叠山时,必须富于变化,何处使用何种石料,要由山的整个形体来决定,而不是临时凑合,建到哪里砌到哪里。邻接的石块,其形状与纹理应大体一致,才能相互调和,但过分调和,又会产生平凡的缺点。所以必须在统一调和的原则下,形成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石头之间往往夹用小石头,凸石之间杂以凹石,横石之间安插若干斜石,方能产生对比效果,与真山无异。有山谷或瀑布处,其两侧所用之石,必是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相互错落有致,但错落中又要有宾主之分。若用石大小相同,高低一致,则了无生趣。山路的起点与转角处,所布之石虽可偶用横石或斜石,但多数是用体积稍大而形状较复杂的竖石,有如画龙点睛,使游人至此精神为之一振。桥的两端则多用横石或斜石,其体量亦较小。用湖石堆砌的假山,环秀山庄最为杰出。除此,还有用黄石堆砌的假山,如耦园。但两种石料不宜混用,以免造成格调不一致。


有了这封信作底,近日再赴苏州逛园林时,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冷冰冰、硬邦邦的石头假山,竟然有了生命和灵性。穿梭其间,仿佛是与古人一起在“品山赏水”。于是又在想,导游的解说词里如果能够加进叠山理水的内容,或许游人在逛园林时,会多几分审美的专业视角。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6年05月04日 A10版)



者:刘守华

编辑:经纬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苏州日报
苏州最权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