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地处青藏高原,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是藏、汉、回、彝等多民族聚集地。正因如此,康定春节的民俗与其他地方相比独具特色。让我们回溯历史,在记忆深处,寻找传统地道的康定年味,那时,康定的春节是这样的:
买年货
进入腊月,商业、粮食等单位根据年货调运、采购情况开始组织年货供应,张贴告示,凭付食证号、粮卡附号等凭证限量供应肉、油、糖等春节物资,大人带上纸笔去抄回供应的品种、数量及对应的证号,春节的序幕由此拉开。这些物品分别在全城不同的门点销售,紧接着几天人们带上背篼、瓶罐到不同的供应点排队采购,孩子们根据大人的安排,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排队,大人则付款取货,寒冬腊月能忙出汗来,既辛苦又充实,既寒冷又温暖。接下来还得托人在内地代购点莴笋、蒜苗、小葱等,年货办齐了,春节也快到了。
打扬尘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准备,头等大事就是打扬尘,那时康定的主要房屋是木板房,很多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间,加之燃料是柴、炭,因此房屋烟熏火燎,梁、柱、壁、棚黢黑,尘网密布,为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地过春节,各家各户都要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打扬尘)。
糊房子
打扬尘完成后,就是最累但最有趣的“糊房子”了,家里的主妇匀出非常紧缺的面粉(康定话叫:灰面),制作一大盆浆糊,然后用平时收集的报纸(也有用其他纸张的,但很少),把家里的梁、柱、壁、棚全部裱糊一遍,端端正正地挂上毛主席像,再贴上新购的年画,整个房子一下明亮起来,心情也一下舒畅了。读中学那几年,我们都是糊房子的熟练工和主力军,轮流到同学家打工,完工后家长给我煮一碗面,抓一把胡豆慰劳我们。
泡水
打完“扬尘”,糊完房子,全家就会到二道桥洗澡,那时的康定人家,没有洗浴设备,不能在家里洗澡,而康定有一个天然温泉浴场,十三个浴池分别用“各族人民大团结 保卫世界和平”十三个字命名,每个水池有独立涌出的泉眼,水温都在40℃左右(其中“族”字水温最高达42.5℃),很适于洗浴,泡在温暖的泉水中,洗去满身的疲惫,准备迎接新年,让人身心非常惬意。康定人把洗澡形象地称之为“泡水”。春节前必“泡水”是康定重要的年俗,至今依然如故,只是不局限于二道桥,新的温泉浴池星罗棋布,内容也不只是洗去一年的尘垢,而是邀朋唤友在冬日高照的艳阳中舞水唱山。
推汤元
那时没有商品元宵粉,春节前,各家把酒米泡好,借来手磨,自己制作汤圆粉(康定话叫:推汤元),把泡好的酒米用手磨磨成米浆,把米浆装入布袋,通过挤压、吊挂等方式滤出水分,再把袋中的米粉掰成小块,放在筲箕内晾干,遇到连阴天,米粉无法晾干,做成的汤圆会变成红色。谁家有磨子,借磨子的人会排成长队,谁家借到了磨子,也等于左邻右舍都借到了。推汤元,也是孩子们高兴的时刻,既有对美食的期盼,也有对制作过程的好奇。
炸果子
炒年货
在炸果子的前后,炒年货也开始了,主要是胡豆、花生、瓜子,又分干炒和沙炒两种,特别是沙炒用的沙是多年反复使用的,油润黑亮,一包“沙”要在亲朋好友之间传递,使用完后,有心人妥善保管,以备来年使用。炒制时,母亲们戴上头巾、围腰,以免沙暴到头上、身上,孩子们在灶前添火,在灶后打杂,一家人其乐融融。炒货一出锅,孩子们揣在兜里,跑出家门去找小朋友玩耍品尝了,赢胡豆是此时必须玩的游戏。
贴春联
年三十下午,无论单家独院,还是居民楼,家家门口都贴上春联,红红的春联、喜庆的笑脸相互映衬,节日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大家都期待着年夜饭的团聚。那时的春联基本上都是手写,印刷品很少,更彰显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扎灯
孩子们或自己动手或请大人扎制各样的彩灯,三十夜提着彩灯游玩,实在没有的,也要找个玻璃瓶,里面放上蜡烛提着当彩灯。能有一盏北三巷宁师傅扎的彩灯,那就太牛了。每家每户门上也会挂彩灯,“五星灯”“六角灯”“宫灯”等等不一而足,居委会还会组织评比,一直到90代初,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单位还组织过春节彩灯评比,现在还保留着每年的春联评比。
团年
三十晚上,春节喜庆达到高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爸爸妈妈准备的年夜饭,讲着一年的趣事,谈着来年的打算。虽然饭菜并不丰盛,不外乎就是肉丝、肉片之类的家常菜,但满足、幸福荡漾在每个人的心里。
发压岁钱
发压岁钱康定话叫拜拜钱,团年饭前后,父母、爷奶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现在一般叫红包),年龄小的孩子在大人的教导下,跪着给长辈磕头,年龄稍大的孩子就会不好意思或耍赖混过去。压岁钱和现在孩子们的红包比,那是少得可怜,不外乎就三五角钱,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元钱。其实也没什么买的,因为都是计划供应,光有钱还不行,多数都又在大人的引导下换成了文具、书本。但得到那几角“压岁钱”比现在孩子们得到几百元的红包还高兴。
抢头水
这是康定独有的春节活动,康定有一山泉水在城中心涌出,形成著名景点——水井子,也是旧时康定的主要饮水源,传说每年除夕,有一对金鸭子会出现在这里。初一零时涌出的泉水非常神圣,谁最先抢到第一桶水,全年都会吉祥如意,万事顺利。因此每年除夕夜,人们拿着水桶、茶壶聚集在水井子,零时一到,人们争抢第一桶水,场面喜庆热闹,别具一格。谁抢到的是头水,哪个也说不清楚,要的就是这样喜庆的彩头。
穿新衣
初一早上,孩子们不会睡懒觉,天一亮就穿上头天晚上大人放在枕边的新衣,欢呼雀跃地出门了,一年的期盼一下就实现啦!其实现在的孩子们初一穿的也是新衣,只是平常经常穿新衣,已经没有那种刺激和新鲜了。
吃汤圆、水饺
初一早上九点左右各家新年第一餐开始了,一般是以汤圆为主,由于康定有很大一部分北方人,一是当年到康定做生意的老陕帮,二是南下部队留下的北方干部,因此北方吃水饺的习俗也成了康定很多家庭的选择。无论汤圆、水饺都是难得的美食,都是头一天晚上家人守岁时,在欢声笑语中制作的,有几个包着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就是最幸运的人,其实里面包裹着的是甜蜜和幸福。
街头活动
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少,也没有酒吧、歌厅,除了极个别家在内地的人,更没有拖家带口去成都、去海南过年的,春节的康定非常热闹,设施、设备虽差,但人们自发的街头活动丰富多彩,龙灯、狮灯、马马灯、跑旱船,吸引着人们追逐、嬉闹,使寒冷的高原小城热闹非凡。特别是“闹山锣鼓”,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康定人热情、奔放的性格,极富康定特色。
来 源丨荆林钢《春节的记忆》
排 版丨廖颖
制 图丨廖颖
校 对丨央宗
编 辑丨彭志强 唐燕
一 审丨任路
二 审丨孙学花
三 审丨李强
新闻热线丨15520509969
免责声明:《康定全接触》部分文章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此文为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康定全接触,如有侵权,请联系运营人员。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为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