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为什么总“挖角”平安高管?

职场   2025-01-15 11:45   河南  

平安高管频遭外资“挖角”,人才流动引发热议

在近年来,平安集团及其子公司的高管变动似乎成了金融界的一大看点。不仅内部调整频繁,更有不少高管被外资机构“挖角”,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去年9月,平安集团的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陈心颖,这位曾经的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常务副总经理,选择辞去了她的职务。而接替她位置的,是郭晓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9月,陈心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一次,她加盟了加拿大永明金融(Sun Life),并执掌这家加拿大最大的寿险公司。这一举动不仅让人惊讶,也让全球金融业投来了关注的目光。据悉,这也是Sun Life自1865年成立以来,首次引进具有中资金融机构背景的职业经理人担任高管。

无独有偶,今年9月,平安集团的首席投资执行官邓斌也辞去了他的职务。在担任这一职位近三年后,他选择了新的发展方向。而平安集团投资委员会主任郭世邦则接过了邓斌的“接力棒”,继续推动平安的投资事业。而邓斌的去向,也在不久后揭晓——他将担任Sun Life“亚洲资产管理”的总裁。这一新设的岗位,意味着邓斌将在未来领导Sun Life的资产管理业务,负责战略及运营,推动公司在亚洲区保险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增长。Sun Life的相关人士表示,他们对邓斌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他能够带领公司走向新的高度。

除了上述两位高管外,平安人寿的高管变动也颇为频繁。今年11月,友邦保险宣布余宏将接替担任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一职。而在此前的9月,余宏刚从平安人寿总经理任上返聘1年后正式宣布退休。这一消息让不少人对平安人寿的未来产生了猜想。然而,随着一批“60后”高管的退休,如赵福俊、王国平、余宏等,多位“70后”和“80后”已经接棒,继续推动平安人寿的发展。

外资机构为何青睐平安保险高管?

外资机构对平安保险高管的“挖角”现象,其实并不意外。平安保险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国际化人才战略,早已吸引了众多外资机构的目光。

平安保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瞄准了国际先进模式,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入股,到海外人才的不断加入,平安逐步形成了“外脑、外资、外体”的国际化战略。这种前瞻性的布局,不仅为平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为其培养了众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管。

而平安保险在业界的“黄埔军校”之称,也并非空穴来风。平安不仅注重人才的引进,更重视人才的培养。从台湾保险职业经理人的加入,到国际会计师、银行家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平安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同时,平安还聘请了亚洲保险教父梁家驹、总精算师斯蒂芬迈尔等国际专家,进一步提升了其管理水平。

平安保险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体现了平安的人才培养能力,更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业界的“黄埔军校”地位。因此,外资机构对平安高管的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了。

“85后”蔡霆的出任平安人寿副总经理尤为引人注目。他分管渠道中心、产品中心、财企中心,展现出了年轻一代的担当和实力。而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吴建伟的跨界加盟,则让平安人寿的高管团队更加多元化。他拟出任副总经理一职,同时分管银保事业部,为平安人寿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此外,曾有阿里等互联网公司零售业务背景的宫秋伟出任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也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顾平安3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的重大变革都伴随着战略调整、组织变革和人才升级。而当下,平安集团正处于“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升级过程中。在这一背景下,平安的用人策略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既有内部培养提拔的“纯平”干部,如赵津这样的“平安老将”,他历任平安人寿多个分公司总经理,如今已晋升为总经理助理;也有大量跨界过来的“空降兵”,如吴建伟和宫秋伟等,他们带着不同的经验和视角,为平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种多元化的用人策略,不仅让平安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也促进了公司内部的竞争和创新。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位高管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同时,这种人才流动的现象也提醒我们,职场并非一成不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寿险直通车
少儿加护、盛世金越等学习交流 平台发布信息,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任何官方机构,提供权威的保险行业咨讯,打造一流的保险品牌售后,我们的前进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同仁的关注与转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