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日本"这个词在日语中居然有两种发音!有时候你会听到"Nippon",有时候又会听到"Nihon",而更奇妙的是,日本人自己也没统一标准。
明明是国名这么重要的词汇,怎么会有两种发音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扒一扒这个被争论了上百年的有趣问题。顺便透露一下,这事居然要怪中国唐朝人!
一国两读:"Nippon"和"Nihon"的混乱
在日本,你可以看到很多公共设施和企业名称里有"日本"这个词,比如"日本(Nippon)邮政"和"日本(Nihon)航空",但这两个地方的"日本"读音就不一样。
这种混乱让很多中国朋友看得一头雾水,别说你们了,就连很多日本人自己也搞不太清楚到底哪一个是正式发音。
举个更有趣的例子,日元纸币上的日本,发音是"Nippon",但在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里,人们却更常用"Nihon"。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找出真相,日本的TBS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一期冷知识节目,邀请了日本文学专家山口谣司来科普。
日本的起名故事:原来一开始不叫"Nippon"也不是"Nihon"?
据山口谣司的说法,其实在日本第一次使用"日本"来指代自己国家的时候,既不是"Nippon"也不是"Nihon",而是读作"Yamato"(耶麻腾)。
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大和民族"的那个"大和",在古代其实就是写作"日本"!
没错,像战舰大和或煌大和这种「YAMATO」现在通常写成「大和」,不过在当时其实是写成「日本」!
那么,"Nippon"和"Nihon"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了。
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之间,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跟当时中国的唐朝进行文化交流。当日本特使把"日本"这个国名带到中国时,唐朝人自然是按照汉字的发音来读这个词。
当时的发音类似于"Jih-pen",而日本遣唐使们学着学着,逐渐把它带回了日本,并演变成了今天的"Nippon"。
所以,"Nippon"其实是受到唐朝影响的产物。这个发音在日本一直流传了几百年,直到江户时代,江户人的讲话特别急促,慢慢地把"Nippon"念快了,就变成了"Nihon"。
江户VS关西:一场"东边西边"的口音大战
说起来,日本的发音争论还有地域上的差异。比如在东京和大阪,都有一座叫"日本桥"的地标,但东京人读作"Nihon-bashi",而大阪人则坚持读"Nippon-bashi"。
这种东边西边的口音差异,其实反映了日本文化中非常有趣的地方。
这种情况让人有点像国内南北方的方言差异,比如有些南方人说"泡饭",而北方人可能更习惯叫它"米粥",大家用不同的说法描述相同的东西,但最终还是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
而在日本,这种口音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关东和关西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分歧。
官方也难办:统一发音的争论
面对国名的发音问题,很多人会问:那日本政府就不能统一一下吗?事实上,早在二战前,日本政府就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有人向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将国家的读法统一为“Nihon”,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
在大阪世博会举办前,国会再次讨论是否要把国家的名称读法统一为“Nihon”,但依然没有结论,议题被搁置。
最近一次的争论是在2009年,当时的众议院议员岩国哲人提出:“全世界只有我们国家的国名有两种读法,这算什么事啊?”
结果政府的答复是:“两种念法都被广泛使用,所以没有必要统一。”
于是,"Nippon"和"Nihon"就这样一路并存到了今天。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大多对这两种发音无所谓,哪个顺嘴就用哪个,反正大家都懂。但有时候真要搜索一些地名或者企业名,不知道用"Nippon"还是"Nihon",还是挺让人头疼的。
从"Yamato"到"Nippon"再到"Nihon",日本这个国名的演变,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语言发展的缩影。两种发音并存,背后是日本文化中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包容,就像这个国家既保留古老的神社,又引领潮流的科技创新一样。
所以,"Nippon"也好,"Nihon"也罢,这些不同的发音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留,更是中日文化相互影响的见证。就像一句老话说的:“语言是历史的镜子。”它折射出的,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交融与变迁。
那么,下次再听到日本人说"Nippon"或者"Nihon"的时候,不妨想想背后的这段有趣故事,也许会让你对这个国家多一分理解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