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抢种晚稻,秋来谷满仓廪。在博白县龙潭制种基地里,一摞摞秧盘整齐摆放在田埂上,秧盘里的水稻种子长出绿叶、生机盎然,稻农们正在田间进行抛秧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博白县立足国家制种大县实际,集聚人才优势,找准人才与产业结合点,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产研融合,种业科研有创“芯”
“这是广西首屈一指的县级水稻种子种质库,保存有种子材料3000多份。”走进该县农科所的种子冷库里,但见约3米高的货架上,摆满了种子样本。
该县借力“院地合作”“校地合作”,依托博白县农科所,高位嫁接广西农科院、广东农科院、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柔性引进10多名种业行业人才,采取“党支部领办+党员科研骨干带头”模式开展制种难题科研课题,开展“谈谷论稻”学术交流研究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品种创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选育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具有市场潜力的水稻新品种。先后育成有“博A”等8个水稻不育系,审定有“博优64”等34个水稻品种,连续斩获“国家制种大县”“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2024年5月13日,博白县种子工作站李泰旺(图右)在制种基地与制种大户查看制种花期相遇情况
合作共培,汇聚人才“芯”动能
博白县成立水稻行业党委,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优势基地结合共建,搭建“企业科技人才+乡土人才+制种大户”帮带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培训班,开展联合培养、培训制种人才,依托5个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常态化开展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培训服务,大力提升制种户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稻苗期福寿螺吃苗的问题,花粉形成期如何施肥攻大穗等问题,在培训课都找到了答案。”制种大户李武海说。
该县着力制种从业后备梯队建设,综合运用本地教育培训资源和实践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为制种产业储备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培养了200多名专技人才,重点培育了13位制种大户,带动全县13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300多位制种小户制种。
引才回归,走出制种产业“芯”道路
“我对博白制种事业充满信心,将联合更多的博白有志之士,加大对博白制种产业的投资力度!”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懿说。
博白县全力推动玉商玉工回归,强力引回本地籍何懿等一批水稻制种专家投资兴业。大力建设水稻制种“一区两基地三中心”项目,优化制种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制种产业布局与人才发展同步规划,着力提升制种人才发展环境。实施常态化服务联系人才机制,对带项目、带技术到博白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精准服务,解决企业初创阶段面临的水电地等问题。根据种业人才实际需求,加大产业奖补力度,推出育种制种产业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大力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通过人才赋能,该县制种面积近4万亩,年产杂交水稻种子800多万公斤,种子销往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和华南稻作区10多个省份,并出口到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实现产才双赢局面。
来源: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