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今日谈: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初期,基础弱,底子薄,每迈一步都很艰难。陈怀瑾团队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靠自己。这既是决心意志,也是科学方法。今天我们条件有所改善,但要攻克“卡脖子”难题,仍要继承这种意志和方法——不存侥幸,抛弃幻想,自立自强,把握主动。
任务代号“543”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为自主掌握防空导弹武器技术,我国开始对引进的苏联导弹进行仿制,任务代号“543”。正当仿制工作进行到紧要关头时,苏联决定撤走所有专家,不再提供技术援助,“543”国产化进程变得扑朔迷离。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央要求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仿出‘543’、吃透‘543’、改进‘543’”。
逼上梁山,自己干。陈怀瑾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他抱定“就是拼了命,也要搞出成果来”的信念,冲锋在前,加班加点、通宵达旦。
陈怀瑾在试验现场
对于学无线电出身的陈怀瑾来说,导弹专业并不对口。但他谦逊好学,兜里常揣着一个用废旧纸张订成的小本子,无论面对大专家还是普通设计师,遇到问题他总要“刨根问底”请教清楚。
几经艰苦的学习摸索,陈怀瑾终于找到了研制的发力方向——创新性地组织反设计工作,并大胆提出设计使用遥测弹。通过给试验导弹装上遥测仪器,获取海量数据,掌握实际飞行中的运动规律,搞清设计原理、吃透设计思想、把握技术关键。
无数个日夜与数据、公式为伴,历经反复推演论证,陈怀瑾带领团队终于掌握了准确数据,实现仿真技术大跨越,迈出了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1964年,“543”多发实弹打靶成功,完成生产定型。
“红旗二号”发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