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衰变的青春】黄钢教授:勤勉耕耘铸辉煌,执着追求绘华章

学术   2024-10-07 19:01   北京  

源于:中华核医学分会 核医学 

题记


《永不衰变的青春》系列文化作品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发起,旨在通过青年人对老一辈核医学知名专家进行访谈,真实、客观地叙述他们与中国核医学发展休戚相关的经历,以“口述史”形式搭建青年后辈与核医学大家之间对话的平台。通过对前辈们的个人成长史和地方学科的发展史等进行系统采集和整理,形成记录和反映中国核医学创新发展和核医学人团结奋进的历史书写,也为后辈们的成长提供参考和镜鉴。本栏目聚焦“老”“青”对话、追求“信达雅”记录,希冀以历史传承之光和文化赓续之力凝聚全国核医学人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踔厉奋发、不懈奋斗!



访谈时间:2024年9月13日

访谈地点:郑州全国核医学年会会场

黄钢,男,1961年7月出生,籍贯湖南长沙,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学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亚洲及大洋洲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主席,中国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模拟医学教育联盟理事长,中国医用电子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SC5)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主委,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智能医疗健康专委会主委,上海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Nucl. Sci.& Tech副主编等;曾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分会第九届主委,《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第九届主编、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核学会副理事长等。作为首席科学家及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重点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和“973”项目等30余项课题,至今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300余篇,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获授权专利50余项;主编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及中英文专著50余本,其中《影像核医学》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3部英文专著在springer国际出版公司出版,并作为亚洲核医学Fellow培训与考试参考用书,领衔《核医学》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国家级教学特等奖及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第35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等30余项奖励。先后入选首批上海市“百人计划”并连续三轮获该计划重点资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6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等;曾获第三届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管理十杰和第八届上海市银蛇奖及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等。 



青春寄语


个人成长

Growth

拓宽视野:关注学科及学科之外的发展,拓宽认知和视野。

开阔胸怀:要有大胸怀和格局,舍得付出,才能得到更多。

保持谦逊:善于与专家及权威交流,平视对方,保持谦逊和自信。


职业发展

Career

扎实专业:做好自己的专业,关注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勇于挑战:勇于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区,追求更高职业发展。

感恩回报:感恩所遇,用自己真心与努力回报。


访谈集萃

01


结缘核医学

问:一路走来,您认为人生或者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有哪些?

黄钢教授:前行的道路上人生和事业确有几个关键转折点。首先,进入核医学领域看似一个偶然的机会,更是我的机缘。1983年大学毕业后,我有幸留在母校工作,在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中我选择了当时称之为同位素室的科室,开始了我的核医学职业生涯。


1984年,我开始从事甲状腺素剂甲胎蛋白测定的放射免疫体外分析工作,这是我核医学职业生涯的最初起点,我尝试着免疫家兔获得抗体,并自制甲胎蛋白的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1985年,我顺利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赵惠扬教授的研究生。赵惠扬教授是我国临床核医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开始深入系统地学习临床核医学,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8年研究生毕业时,我留在中山医院工作,并随后在林祥通教授及赵惠扬教授的支持下,获得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前往法国进修,后又获得欧洲肿瘤中心的资助在意大利研修工作。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我开始系统性地接触并学习PET。当时,全世界只有100多台PET,而真正有过PET操作经验的人不超过5000人。这段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也为我回国后推动核医学PET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90年代工作照片


回国后不久,山东淄博万杰医院引入国内第一台PET,应他们孙启银院长的邀请,我每两周去山东淄博万杰医院PET中心一次,具体参与PET临床研究及应用工作。如果说1995年山东淄博引进中国第一台PET作为临床应用的起始,2002年应该是中国PET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其标志是PET/CT的引进,PET装机数量从2002年的16台增加至2010年的133台,根据2018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统计结果,截止至2017年12月,全国正电子显像设备共307台(国产设备32台,占10.4%),其中PET/MR 9台、PET/CT 298台。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PET/CT由甲类调入乙类,改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全面推动了PET/CT装机数量与普及速度,成为中国PET发展的第2个里程碑。2020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统计结果显示,PET设备达427台(国产设备71台,占16.6%),其中PET/CT 404台、PET/MR 23台,在短短2年内增量超过120台。最新的202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报告结果简报显示,PET/CT数量为721台,较4年前增加了317台;PET/MR为51台,较4年前增加了28台,预计未来我国PET/CT装机量将会以每年百台以上的增量迅速提升。PET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领域指南规范和基本要求的不断完善,都见证着我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蓬勃发展,当然我们每个核医学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与成熟。在不久的将来,PET会成为核医学科室的必要设备之一,在此也呼吁核医学科申请PET的准入条件应与时俱进,简化审批条件与准入门槛,淡化SPECT应用经验作为必要条件,强化人才培训,让PET能尽快进入基层医院并普及应用。


1996年在日本参加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大会


1996年曾俊博士答辩合影


当前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的临床应用,真正改变了核医学的命运,核医学人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只有治疗才能转变核医学科为临床学科。然而这也带来了挑战,当核医学发展了、变好了,我们能否守住自己的地盘,这是需要我们集中思考、高度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练好内功、提升自己,同时思考如何将核医学发扬光大并精耕细作。


首届全球华人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大会


我的每一个行政管理经历也是我人生和事业的重要转折点。从小医生到科主任,再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等职务的转变,让我不断挑战自我,提升综合能力,这些经历让我学习到很多,并开阔了视野,全面了解核医学与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最后,作为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帮助年轻人去推动好的研究项目,在世界核医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宏观层面去思考核医学的发展,确保它“亲民”而非一味走“高端检查”路线,做大做强核医学队伍与实力,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这个领域,共同推动核医学的繁荣发展。


问:在您的职业成长道路上,从核医学医生转型做科主任、院长、校长,每个阶段的经历与感悟有何不同?

黄钢教授医生阶段,主要是做好自己的专业工作,稳扎稳打,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科主任阶段,除了要做好专业工作外,还要管理科室的日常运营,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室的发展,这需要更高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院长阶段,职责更加广泛,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不仅要参与整个医院的运营,配合院长做好医院在医教研管方面的发展,还要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校长阶段,除了管理学校的基本运营外,还要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制定战略规划,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这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


2012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先生合影




02


奋斗青春

问:核医学年轻医生如何改变视野、拓宽思维?

黄钢教授:我认为年轻医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视野、拓宽思维:

1.关注学科前沿,及时了解核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心得和经验。

2.跨学科学习,学习与探索不仅仅局限于核医学领域,还要关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这有助于拓宽思维,产生新的灵感。

3.实践与交流,通过临床实践、科研合作等方式,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培养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人文素养等,这些都有助于拓宽视野和思维。


2015年第三次中美核医学学术交流会开幕致词


问:像您这样在专业领域内能够兼任院长、校领导职务的人才凤毛麟角,现在国内核医学行情发展欣欣向荣,如何令全面发展的核医学人才也越来越多?

黄钢教授:要使全面发展的核医学人才越来越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人才培养,高校和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核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让青年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积累管理经验。

2.加大人才引进,引育结合是学科发展与人才提升的重要路径,以学科发展的前景与良好的成长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核医学,是核医学壮大人才队伍并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3.提供发展平台,为核医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管理岗位等方式,让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4.鼓励交流合作,鼓励核医学人才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了解不同领域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5.优化政策环境,核医学各相关学会等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核医学领域的发展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核医学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2011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换届常委合影

2015年全国核医学学术年会合影


问:如何兼顾核医学专业和管理专业?

黄钢教授:核医学专业与管理专业的结合,实际上是在医疗领域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双轮驱动,这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如何兼顾,我建议:

1.明确职责定位,作为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既要关注核医学专业的发展,也要注重医院或科室的整体运营和管理。

2.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既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核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等方式来合理分配时间。

3.培养团队合作,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让团队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共同推动医院或科室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4.持续学习提升,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核医学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不断适应行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学习课程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03


点赞未来

问:“科研孤儿”往往是指自身依托的团队平台相对不够强大的年轻医师,对于“科研孤儿”来说,如何突围?

黄钢教授:能够依托于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平台固然很好,但对于“科研孤儿”来说,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使自己走出困境:

1.提升自身实力。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力和科研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积累经验和成果。这有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积极寻求合作。积极寻求与其他医院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会,参与联合科研项目或交流活动。这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和思维,还可以借助其他平台的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心得和经验。这有助于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为自己的科研方向提供启示和借鉴。

4.争取外部支持。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外部机构的支持和资助,为自己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问:您每次在重要场合下都能做到脱稿演讲且搏得满堂喝彩,如何在无事先准备的情况下hold住这样的场合?

黄钢教授:在无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脱稿演讲确实是一项挑战,我认为可以多从以下方面来提升自己:

1.积累知识经验:平时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有助于在演讲时迅速组织思路和内容,形成有逻辑、有条理的演讲。

2.关注学科热点:关注学科热点和行业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有助于在演讲时引用相关数据和案例,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保持冷静自信:在演讲时要保持冷静和自信的心态,不要因为紧张而影响表现。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让自己更加从容地面对观众。


第十六届亚洲大洋洲核医学和生物学联盟大会开场致词

亚洲大洋洲核医学和生物学联盟主席黄钢教授与第十六届亚洲大洋洲核医学和生物学联盟大会主席A. Hussein S. Kartamihardja共同敲响会钟

亚洲⼤洋洲核医学和⽣物学联盟主席黄钢教授为本次会议开幕剪彩


问:现在流行一个词叫“祛魅”,比如看到领导不要怕,对领导专家“祛魅”。祛魅很重要吗?年轻人如何做到?

黄钢教授:“祛魅”确实很重要,它有助于打破权威和领导的神秘感,让年轻人更加平等、自信地与领导交流。至于如何真正做到“祛魅”,我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增强自信心: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和领导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不要因为领导的地位或头衔而感到畏惧或自卑。

2.了解领导背景:在与领导交流前,可以事先了解一下领导的背景、经历和成就等信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与领导沟通和合作。

3.积极表达观点:在与领导交流时,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要害怕被批评或否定。通过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4.保持尊重礼貌:虽然要做到“祛魅”,但也要保持对领导的尊重和礼貌。在交流时要注意措辞和态度,不要过于随意或冒犯领导。通过尊重和礼貌的沟通方式,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氛围。



本期采访者简介

余 飞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组长,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上海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部(上海)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委副主委,上海核学会核医学分子影像分会副主委。获中国核学会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重点开展阿尔法核素驱动细胞命运演变机制研究、基于D-SPECT核心脏病学研究。


青委与访谈专家合影


本期责任青委

余飞,青年学组副组长,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谢芳,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PET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图文:秦珊珊

zhang

核医学微信公共平台

主办: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目前 54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2024年第213期|总第1468


编   辑 :代   薇

责   编 :余   飞   

主   审 :丁   虹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组   长:丁  虹  

副组长:余  飞、李春林、黄青清、林端瑜

相关链接:
1、【永不衰变的青春-创刊号】张永学教授:把学习当成一个业余爱好
2、【永不衰变的青春】李亚明教授:勤勉耕耘,挚爱驱动的热忱
3、【永不衰变的青春】马寄晓教授:做事先做人

4、【永不衰变的青春】蒋宁一教授:脚踏实地守初心,兢兢业业做奉献


《中国核医学医师》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编审:李春林

关注人数:40000+人


总第3129期

2024年10月7日


关注中国核医学医师
依法行医、依法维权
欢迎转发、欢迎转载


欢迎关注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官方网》

http://www.caonmp.com/


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中国核医学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隶属于中国医师协会,是中国核医学医师的行业组织。利用这个平台传播有关核医学医师协会的活动;宣传有关核医学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依法行医事宜;宣传核医学的技术与辐射防护知识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