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山沟,每到暴雨时节,南边的天柱山中就有山洪袭来。年复一年,山洪的泥沙淤积成了一片平地,周人开始在此居住。为了应对水患,先民们采用筑堰开河的方法治水。他们在天柱山东西两侧挖出泄洪渠,又在地上开挖南北贯通的河道,让山洪和积水排入湋水。一日,周文王姬昌路过此地,看到百姓热火朝天地淤地造田,他满心欢喜地说道:“洼地有‘堰河’,庄稼保丰收。”百姓听闻,备受鼓舞,干劲更足,很快完成了水利工程。从此,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堰河”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一代又一代的堰河村村民开渠引流、筑堰蓄水,让水在这片土地上有序流淌,而水悄无声息地润泽着堰河村的每一寸土壤。在水的滋养下,土地愈发肥沃。周人深知土地与水的馈赠,辛勤耕耘,春种秋收,村民们也将耕种刻在骨子里传承了下来。
当周人因肥沃土地的滋养而填饱了肚子,不再为生存问题所困扰时,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高层次的追求——思想上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敬德保民”这一深刻且影响深远的理念被周人统治者作为政治口号提出。
在“敬德保民”思想的引领下,“周礼”应运而生并逐渐推广开来。作为一套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它规范了人们从祭祀到日常起居的行为,不仅体现了等级秩序,更蕴含了道德伦理观念,成为周人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周礼文化在堰河村得到了传承与弘扬。“鸡鸣即起,洒扫庭除”成为村民每日生活中雷打不动的首要之事。在堰河村,家家门前干净整洁,户户庭院井然有序。回溯历史,在1952年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堰河村被政务院授予“农村爱国卫生的一面红旗”荣誉称号。
随着时代发展,堰河村在乡村建设的征程中一路高歌猛进。2015年,该村入选宝鸡市“十大美丽乡村”。在过去的25年间,堰河村先后走出了283位大学生,这些优秀学子带着堰河村的文化底蕴和良好风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村里的文化墙上,两米高的“礼”字格外醒目,它时刻提醒村民要秉持“诚实、善良、忠厚、好客、卫生、崇礼、守法”的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就像丝丝春雨,滋润着这片土地,滋养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灵。
如今的堰河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村民生活富裕,产业兴旺发达,家家户户都飘溢着新时代的文明气息,路上遇到的村民,脸上都带着笑容。
整齐的房屋、干净的街道,这背后是村民对乡村建设之“礼”的积极响应。他们共同维护着家园的美好,将“礼”融入乡村发展每一步,让堰河村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礼”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