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最喜欢的段落时
觉得呼吸都是在打扰自己”
“这一刻,中国美有了具象化的表现”
“从第一个群像场景出现就爆哭启动
也是头一次遇到演员谢幕四次的演出”
“视与美的极致享受!”
……
2025年1月4日至6日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首次走进高校
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连演四场
为7000余名清华师生
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令广大师生在校园中
就能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让我们一同展卷入画
一览绝美千里江山
从央视虎年春晚的惊鸿一舞
到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
再到2024年10月同名电影上映
由故宫博物院、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域上和美集团共同出品的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绝美出圈
成为现象级IP
被爱之者称为“中式美学天花板”
该剧以舞蹈为媒
将舞蹈和诗剧结合
通过展卷、问篆、唱丝、青绿、入画等段落
借助独特的舞蹈语汇和诗意表达
让人仿佛置身于
《千里江山图》的诗意山水之间
舞台设计采用“同心圆”的巧妙构思
服装设计还原了
宋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突出淡雅的“宋”的音乐特征
让观众收获沉浸式的“赏画”体验
只此一眼,念念不忘
“这是一抹治愈人心的青绿
亦是一场千年的时空对话”
每场演出结束后
观众都会沉浸在作品氛围之中
分享“青绿”让人“念念不忘”的魅力
滑动浏览观众感想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张伟写道
“以为自己已经失去了被感动到哭的功能
真是久违了……
在清华的演出
让大家看到了‘青山依旧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等
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
“《只此青绿》是一封送给传承者的情书”
来自清华的梁同学表示
自己从开场一直被感动到谢幕
“感谢创作和演出团队的所有人
也感谢那些在传承之路上留下色彩的
有名或无名的人”
来自北大的张同学表示
“整场演出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既有传统美学的典雅韵致
又蕴含着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
给人以强烈的美学震撼和文化自信”
有一位观众说
“这无疑是一场灵魂的洗礼
一场文化的溯源
其影响力必将在我心间长久回荡
激励我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
不断探索前行”
还有一位观众感慨道
“匠人的心、用一辈子的时间只干一件事
跨越时空的传承,跨越千年…”
演出结束后,演员们与清华师生合影留念
青绿不语,丹青不渝
演出虽已于清华园收卷
但其文化和精神所带来的触动与共鸣
将久久留在园子中每一位师生的心底
艺术+科学,会碰撞出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
在本次演出现场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团队
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的神经美学实验
研究团队通过便携式脑电图(EEG)设备
对观众在观看演出时的脑电活动
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实验重点关注观众在欣赏
舞蹈、音乐、舞美等不同艺术元素时的
神经反应模式
以及艺术带来的情感体验
与脑活动之间的关联
被试人员佩戴便携式脑电图设备
演出结束
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主任
高小榕教授表示
“该剧成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为高校艺术教育
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希望通过脑科学的手段
深入探究艺术欣赏过程中的神经活动规律
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提供科学支撑”
本次脑科学实验的被试者之一
来自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郑同学表示
“《只此青绿》将传统国画艺术
搬上舞台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舞者们将水墨晕染的
动态美感完美展现
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未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将继续积极配合国家级艺术团体
和优秀剧目进入校园
确保更多师生能够在校园内
享受优质演出,感受美育熏陶
来源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神经工程实验室、晶英文化等
部分图文/视频:宋佳艺
编辑:戴春旭
✦
关注我们@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