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纪念日,
下午4点,位于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在闭馆两个月后重新向公众开放。这一天的雨从上午开始就几乎没有停过,但馆外的路上早在4点前就排起了长队,一度交通堵塞。因为没有地方停车,所有的观众的车都停在了外部停车场。
只有一辆车一路“绿灯”,受到馆方和门卫人员的礼遇,那就是受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邀请参加黄埔名录查询室开幕的黄埔老兵欧阳电。
欧阳电爷爷是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
也是广州市唯一还健在的黄埔老兵。
102岁,天气不佳,腿脚不便,
却坚持为查询室而来
入夏的广州几乎连续下了两个月的雨,前天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纪念日,虽有短暂薄阴,但午后开始暴雨又不期而至。
得知欧阳爷爷会来参加活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欧阳旦霓馆长一再跟馆中同事强调,一定让爷爷以最便利的方式到达馆内。
和欧阳爷爷一同前来的,还有广州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近30位志愿者伙伴,其中不乏黄埔后人。
他是176743分之1,
也是目前亲自前往查询室查询名录的唯一
黄埔名录查询室座落在一间教室中,内部视觉以呈现黄埔学生当年上课的情形为主,其中一面墙用100位黄埔学生的毕业照片和100位黄埔老兵的照片拼成了一幅黄埔学生的肖像。肖像墙旁设两台查询设备,以供查询。查询室内还设有4张课桌,课桌上分别摆放着复制的黄埔军校一期学生1-4队的入学调查表,以供来访人员翻看。
欧阳电爷爷是在大家的掌声中进入黄埔同学录查询室的,进入查询室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在电脑前查询自己的名录,输入名字、点击检索,这个过程中爷爷一直盯着屏幕。“欧阳电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第十八期第十二总队第三大队第九队”——当爷爷的名录信息出现,他的儿子问他“这是不是你呀?”,爷爷点了点头,说“是,是”。爷爷已经不太能说话,但是他的笑容说明了他的开心。
为天地存真
为民族存忆
下午5点,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为查询室的落地举办了小型的开幕式,用志愿者王丰的话形容这个小小的开幕式:简朴庄重。
开幕式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 罗亚君主持,她首先简单介绍了基金的成立以来的工作以及黄埔名录计划发起的背景,随后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他们是:
抗战老兵、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 欧阳电,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发起人应宪,黄埔同学录研究专家、黄埔名录数据库重要发起人于岳,抗战史研究专家、黄埔4期潘裕昆后代晏欢,基金顾问牛子、石智文,广州志愿者团队的伙伴们,以及媒体记者。
欧阳电爷爷作为特邀嘉宾最后总结发言,已经很难表达的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做了老兵基金有史以来举办活动的最简短的嘉宾发言:谢谢大家!但却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
最后,欧阳电爷爷为黄埔名录查询室剪彩,“为天地存真 为民族存忆”是老兵基金民族记忆守护计划的愿景,黄埔名录计划是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民族记忆守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查询室的落成是项目落地的重要见证。欧阳电爷爷一剪刀下去,“为天地存真 为民族存忆”也落地了。
176743个名字,
只是民族记忆的一小步
自2020年底,我们第一次与于岳见面以来,黄埔名录计划已经蹒跚地走过了近5年,这5年甘苦自知:
对于岳来说,把12年收藏的一百五十余本黄埔同学录上的名字籍贯等信息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来,把它们转换成了数字档案;四次增补,从最初的不足13万人到如今的176743人……
没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大毅力,是绝难完成的!
于我们而言,构想、开发、调试,推倒重来……
直到正式上线的前一晚,还在debug的紧张与忐忑,无以言表。
上线,只是黄埔名录计划的第一步,更是民族记忆守护计划的一小步,我们将和于岳一起,尽可能地继续补充更多的黄埔名录数据,让更多黄埔同学的名字能够在这一个小小的查询室里闪耀。未来,我们还会将黄埔名录查询系统与老兵记忆博物馆的黄埔老兵档案的关联、与黄埔后人用户群体的互动。我们将集众人之力,完善名录中的个体记忆,让它呈现出更为完整的黄埔记忆与民族记忆。
记忆,是抗战老兵留给民族最后的财富;
名字,是许多黄埔学员留在这世上为数不多的线索,
追寻一个黄埔军人的名字,也是追寻一段历史、一丝印迹。
希望不远的将来,有那么一天,黄埔名录与黄埔老兵的抗战记忆能够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在黄埔名录查询室这方天地里,
让那20余万亲爱精诚的黄埔同学能够忆有所存,荣有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