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自北南归后,并未得到南宋朝堂的重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与南宋委屈懦弱的掌权者显得格格不入。
二是他头顶着“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并不能得到所谓正统之人的信任与支持。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又被台臣弹劾了,理由是他在地方为官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缔结朋党”等罪名。
说来可笑,这些罪名根本就不存在,纯属是御史台
但没等辛弃疾争辩的机会,剥夺他一切官职的诏书已经到了他手上。
没办法,南渡二十载,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再一次被迫隐退,这次他去到了江西上饶地区闲居。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由于不能再在朝堂上施展定国安邦之策,辛弃疾便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
他买了一块地,盖了一栋楼,围绕在楼周围,他开始种地养花,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稼轩”的字。
得闲时,他常常呼朋唤友、坐而论道。兴来时,就是孤独一人,也去游山玩水。
被迫放下江山社稷、北伐大业的他,就连写词都收起了锋芒,因此诞生了许多
上饶县以西约四十里处的黄沙岭那一带,不但风景绝佳,而且农田水利也比较好,是他极爱的去处。
一年夏天,辛弃疾再一次来到黄沙岭。
天上明月朗朗,洒下如水月光,搭配着那缕缕清风,让那一片片稻田犹如微波起伏不定。他还能看见点点星光,听见蛙响,闻着花香。
这田园之景真是风月无边呀,辛弃疾置身其中,仿佛自己那收复山河的愿望,早已得到了实现。于是一首惊艳众生的词,恰逢其会的出现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的开篇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便开门见山地描写了他夜行黄沙道的所见所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绝美夏夜乡景画。
清风流云,让一轮明月高高出现在空中,这突然变化光线,让栖息在树梢上敏感的喜鹊开始惊飞,树林里的蝉叫声一时依稀可见。
这里“惊鹊”和“鸣蝉”是以动衬静,衬托出夏夜月光的皎洁和美好。
不过是一些常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接下来作者又将读者的目光带到了地面的田野中,虽然没有写人,但从这稻花香和蛙声一片中,已经看到了丰收在即、人们喜笑颜开的的景象了。
用蛙声来说事,将那种丰收的喜悦表达出来,这构思确实奇妙,辛弃疾的实力可见一斑。
上片四句,完全是作者在夏季夜晚山道中所见所感。这普通常见乡村
毕竟是在夏天,天气变化就如孩子的脸,变化无常,山村更是三里不同天。
刚刚还明月朗照,星月交辉,转眼间星星就变得稀疏,天空中也开始有了漂浮着的云,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下片开始,以对仗的手法,将星、雨融汇在一起,星星点点的夜空,轻微的细雨,更让黄沙岭那清幽的夜色风光和恬静的自然气氛更加让人向往了。
这突来的雨,并没有给夜行的诗人带来不便,他仍旧沉醉于这美好的夜色中,走着走着,茅店的影子入了他的眼。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两句表明词人之前曾多次来到过此地,可今日太过陶醉,太过入迷,故而才有这意外之喜。
这两句表达出辛弃疾对茅店突然出现在视线里的喜悦之情的同时,又再一次表现出他对夏夜美景也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流露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整首词没有一点雕饰,没用一个典故,写景平平淡淡,情绪自然流露,平易却不失其精切,自然而言的给人一种绝美的意境感受。
那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香蛙声,星垂雨落,这是属于夏夜古朴而隽永的美。
而这种夏夜田园之美,在辛弃疾挥洒自如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惊艳世人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