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老师在《第七天》里写道:
“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
亲人离世,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是难以抹去的伤痛。
但我们会发现个“怪事”,有些人会将这份悲伤发到朋友圈里,甚至发到其他公共平台上。
那些亲人离世,也要发朋友圈、发短视频的人,真的是在表达悲伤吗?
其实不然。
01
急于倾诉,寻求宣泄
亲人的离世,对于生者而言,它的冲击是碎片化的。
或许,在刚离开那会儿,冲击还没有那么大。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无数个似曾相识的瞬间向你投射而来。
你会在某个不经意下惊觉,原来,曾经跟你一起笑,一起闹的人已经渐渐远行,消失在天地之间。
他能留下的只有一张张斑驳的旧照片,和一间空荡荡的房间。
这种情感是无法言说的。
同时又是十分压抑的。
当人面对情绪冲击的时候,就会想要找寻一个宣泄口。
因此,朋友圈,社交平台就成为最好的出口。
将亲人离世发到网上的人,他们可能是急需宣泄情绪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无人能懂,无人能说,所以将所有的悲伤都发到网上,这样既不需要面对他人的目光,也避免了寻求安慰的尴尬。
02
仪式感:悲伤需要形式化
不难发现一件事,现在越来越多喜欢在网上吊唁过世的亲人。
特别是清明节、中元节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有许多来不及回家的人也会将对过世亲人的思念发在网上。
在表达的时候,他们会将一些过往的记忆也一并倾诉出来,其实这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缓解思念之情的方式。
生活需要仪式感,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是如此。很多感情都需要通过具象的表达,才能真正的阐述清楚。
爱一个人是这样,想念一个人也是如此。
仪式感不是刻意的摆设,而是在心灵上找寻一个支点,让悲伤能够具体的表现出来。
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表达的方式,来降低内心无法回家的焦虑与惆怅。
其实,这一条条悼念帖的背后,不仅是与逝者的告别,更是生者对生活继续的承诺。
他们也是在用文字告诉天上的亲人,思念会在生命中延续,自己也会在他们的念念中走的更远。
03
表现自己的“重视”,刻板表现自己
如果说以上两种确确实实是在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最后这一种就有点像是在“立人设”。
所谓的“立人设”就是在社交账号,朋友圈里树立一个形象。
比如有的人会在朋友圈大肆炫耀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在设立一个有钱人的人设;
有的女生喜欢在朋友圈里秀身材,秀看的书,秀去旅游的地方,这也是在树立一个精致自律的女生形象。
会在朋友圈里频繁的表达对亲人思念,对逝者悲痛的人,多半是要向他人树立一个“孝子贤孙”的形象。
让其他人认为他是一个很孝顺,很懂得牵挂他人的人。
这种心态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冷漠的真相,就是亲人在世的时候,他们反倒是最置身事外,漠不关心的人。
有些人很擅长表演,特别是在不熟悉的外人面前,很擅长伪装成一个知冷知热的形象。
然而,事实上,他们对家人、亲人的事根本不关心。
亲人离世后的悲伤,在朋友圈里的营造,都是他的伪装。
俗话说:生后烧纸千万张,不如生前一碗汤。
真正有孝心的人从来不会在人前多言自己的付出与心酸,也不会在亲人逝去后过分地表达自己的悲伤。
因为在他们的情感中,亲人在世的时候已经尽到责任,凡事尽心尽力的孝顺,因此在亲人离开后,也能做到无怨无悔。
他们的真心不用虚伪的文字去表现,真正情感早已在过往的岁月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04
《增广贤文》: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生老病死,是轮回。
生与死,都是为了证明爱存在的痕迹。
面对亲人的离开,无论用何种方式去表达,无论用什么心态去表现,都只是短暂地倾诉。
真正长久的记忆还是留在个人的心中。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珍惜你爱的人,珍重爱你的人。
多多和爱的人相处,在分别后才不会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