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GF观点 | 金蕾:我国产业园区ESG实践发展路径浅析

教育   财经   2024-12-23 21:40   北京  


随着我国“双碳”工作的深入推进,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重要载体的产业园区也面临着高质量转型升级的任务。今年以来,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我国产业园区的ESG建设实现了从政策到实践的发展与突破。本文将对我国目前产业园区的ESG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后续发展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践行ESG的必要性


(一)我国产业园区的类别和基本模式

产业园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产生的集群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转型升级等都有重要意义。根据园区内主要建筑的类型和功能,可以分为生产制造型园区、物流仓储型园区、商办型园区、产生融合型园区和特色功能型园区;根据园区主导产业,可以分为软件园、物流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医疗产业园等;根据园区管理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开发公司主导型、政园合一型等。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已超过2500家,其中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共552家,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共1991家。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中,又根据具体类别可以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6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共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19家)和其他类型开发区(23家)。

图1: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

我国产业园区发挥着资源和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具有数量多、产业类型广泛、规模大等基本特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同时,产业园区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共享,构建企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企业入驻进而形成明显集聚效应。园区内多样化的业态和功能单元相互交织,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协同效应的发挥,带动了就业和人口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于集中,产业园区整体的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也会相对较大,这也要求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产业和环境的平衡共生。

(二)我国产业园区践行ESG的必要性

从绿色、高质量转型方面来说,随着一系列“双碳”顶层文件和区域性规划的出台,园区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支持力度空前。一方面ESG理念为产业园区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引导产业园区更高效地将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落地落实。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清洁能源的使用、绿色园区交通体系搭建、绿色建筑及能效提升、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等方式全面提升园区环境绩效;同时结合数智化系统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衔接,为园区向高技术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高质量转型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随着绿色金融和ESG投资的发展,资本市场对ESG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注与日俱增,绿色产业及项目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可持续资金支持。资本市场的正向反馈,不仅为产业园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图2:产业园区典型的碳排放场景
资料来源:《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

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来说,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可持续发展情况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造成直接影响。产业园区若能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将ESG理念融入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助于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助力区域内生态平衡实现,有助于通过产业链发展带动就业和人才培育,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周边社区和谐,有助于通过ESG风险治理提升园区合规运营质量,通过ESG产业园区的形象树立增强招商引资,尤其是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产业园区ESG实践情况


(一)市场发展

我国的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正在逐步由单一导向的绿色低碳园区建设主要转变为以ESG为发展导向的兼顾经济效益、环境价值、社会影响的综合型高质量园区建设。我国绿色园区的发展起步于2007年,随着整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国家发展指导,目前已经逐渐衍生发展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等多类绿色园区建设的范本。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概念的提出,我国制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等顶层纲要,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公布了首批十个碳达峰试点园区名单。在顶层引导下,一些近零碳、零碳排放试点园区试点工作也在各地相继展开。2023年12月,工信部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为工业绿色转型点名了重点方向。在绿色低碳的基础上,园区的数字化、智慧化的融合也逐渐成为转型的新重点,通过整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运营模式,技术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表1: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名单

地区

试点园区

山西省

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黑龙江省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省

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徽省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山东省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东省

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陕西省

西咸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

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ESG作为整合性指标和工具逐渐受到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重视和关注。而的评价范围和对象也逐渐从企业延展到城市和园区。2022年9月,以我国402个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为研究样本的《2022园区ESG发展指数》发布,对我国园区ESG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与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苏州工业园区的ESG发展水平以91分领先于所有园区;但整体而言我国产业园区的ESG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各园区在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社会公益等方面积极行动,但园区的ESG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

(二)政策支持

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率先出台具体政策支持ESG产业发展的地区。2024年3月,园区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若干措施》”),为苏州工业园区打造ESG产业发展高地提供了政策支持。《行动计划》提出“‘3+6+14’”发展框架”,明确了绿色服务、企业社会责任、数智化管理三大重点领域,确定了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创新发展、深化融合应用、扩大开放合作、营造发展生态的六大工程,并制定了十四项具体任务,以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支持区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ESG应用实践、能力建设、信息披露、人才引进、金融支持、宣传推广、激励补贴等方面做出明确说明,以资金奖励的实际形式鼓励项目落户、支持企业的优质ESG实践。同时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创新中心,聚集了研究机构、咨询机构、评级机构、认证咨询、环境服务、数字方案和绿色金融七大产业,为园区ESG发展和产业生态构建提供前瞻性指导和布局。6月,《苏州工业园区ESG发展白皮书》发布,作为全国经开区层面的首部ESG白皮书,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的ESG实践进入新发展阶段,同时也进一步为国内其他产业园区将ESG纳入产业园区的规划与运作提供先行示范。

(三)标准建设

在产业园区的ESG标准建设方面,2024年9月,中国生态学学会发布《产业园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团体标准,旨在帮助产业园区制定ESG发展战略,为产业园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ESG管理体系提供指导,更好地应对ESG挑战并提升竞争力。产业园区ESG管理和发展面临复杂且多样的潜在风险和机遇,ESG风险可能包括节能减排等目标无法达成,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气候变化,教育、科技、社会等服务不能满足投资方的要求,重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营商环境恶化等声誉风险等等;ESG机遇可能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高端人才等科技创新影响,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产业园区发展品牌、试点等影响力等等。该标准搭建了一套产业园区ESG发展的核心议题,包括环境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园区治理三大维度共12项核心议题,为产业园区提供了衡量自身管理发展水平建设的有效指标参考。

表2:产业园区ESG核心议题

维度

核心议题

示例及说明

环境管理

节能减排

 清洁能源消费占产业园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源节约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生态宜居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绿化覆盖率;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

生态用地面积比指数;

绿色品牌

 

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产业园区省级及以上绿色低碳品牌数量;

基础设施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情况(污水处理量及占产业园区的比例);

是否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占停车位的比例;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

产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单位园区土地生产总值产出强度;

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增加值比例;

是否具备绿色金融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例;

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

社会平等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产业园区运行管理机构女性高管比例;

是否设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是否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

信息公开

产业园区内发布ESG报告的企业数量;

是否公开发布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或ESG报告;

产业园区治理

治理机构

是否设立绿色管理职能部门;

运营管理

是否发布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是否发布绿色发展政策;

是否建设绿色智慧管理平台;

是否发布专门的推动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与管理的专项政策;

是否明确开展政府绿色采购;

风险防控

是否通过ISO9001 质量认证;

是否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资料来源:《产业园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三、我国产业园区ESG实施路径与发展建议


顶层规划方面,根据国家、区域和产业政策环境与发展趋势,以园区内企业及用户需求为导向,将ESG理念纳入产业园区的顶层设计,研究形成适用于产业园区的ESG理论框架。在产业规划与定位、产业发展目标与规模、产业发展策略与路径、空间布局规划、工作与组织机制、重点项目和产业链设计、产业共生体系搭建等各个环节中充分考量和深度融合ESG因素。例如,明确制定产业园区短期和中远期的具体目标,包括园区内ESG相关企业数量、ESG产业规模等经济指标,以及温室气体、能源结构、基础设施、社区人文等细项指标;例如,成立产业园区专项ESG工作小组领导落实园区内各项ESG事宜,并通过创新ESG工作机制,将政府、企业、智库等多方主体和相关方共同纳入,形成多方合力、优化合作的互利共赢新模式。

实施路径方面,可以结合当下ESG关注的重点议题,结合全周期产业园区发展运营特性,针对性对重点路径进行搭建和规划,以构建产业园区ESG生态。


双碳平台

打造统一的数字化双碳管理平台,自动采集、分析园区内能耗情况,实时监测园区内各企业碳排放数据并进行碳足迹测算;形成可视化工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分析和决策,并保持风险分析研判和动态预警等。

能源系统

建立稳定的园区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连续性;构建以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新型能源结构,实现从源头降碳;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MC)等方式,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节能改造和能源托管服务;建立储能系统,实现能源生产、存储和使用的协同优化,平衡能源供需,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应急能力等。

降碳技术与手段

通过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和工艺的能源效率;降碳技术和手段的开发应用,如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智能微网系统引进等;通过植树造林、海洋保护区建设、湿地恢复等措施提高生态碳汇能力。

资源循环利用

秉持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园区内物质循环利用网络和废物回收系统,通过固废资源化利用、污水回收处理、余热余压回收等一系列措施,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绿色交通

推动园区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如电动车辆和绿色智能充电基础设施替换、共享交通工具推广、打造自行车友好或步行友好园区;优化园区内物流运输配送路线,降低运输能耗。

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低耗能建筑,遵循绿色设计理念,降低园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如可持续材料使用、自然通风系统设计、绿色屋顶、光伏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园区建筑运营绿色低碳化,加强节能物业管理能力提升。

智慧园区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园区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管理、产业活动的赋能与优化,如数据信息基础平台搭建、电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园区安全与管理应急管理系统、智能供应链信息系统、园区互动体验平台等。

人文关怀

园区内企业员工的关怀、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社区沟通互动、公益慈善活动等,共同营造可持续、负责任的产业园区形象。

园区服务

打造高质量园区服务体系,包括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和平台以满足区内各企业诉求、强化服务质量控制管理。

产业发展

建立紧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招商引资渠道,强化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打造行业标杆。


配套保障方面,一是可以完善园区ESG发展的配套标准,如产业园区ESG信息披露标准,健全园区整体ESG信息披露工作的机制流程,协助园区及区内企业进一步提高自身ESG工作规范性和信息透明度。二是可以引入相关ESG配套服务为园区企业ESG能力提升提供专业建议,如与专业机构合作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绿色/ESG认证和评级服务以帮助企业获得优惠融资条件和可持续能力提升、搭建ESG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24小时线上服务等。三是可以开展园区ESG投融资研究,积极拓展各类可持续金融工具和配套专项资金,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为园区内的低碳项目和绿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为使用可持续金融工具的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责任云研究院.2022园区ESG发展指数》. (2022). [R/OL]


[2] 中国生态学学会.T/ESC 001—2024产业园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2024). [S/OL]


[3] 上海临港集团绿色发展和标准创新部,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能效中心.《产业园区全过程碳管理方法与实务》.(2024). [M]


相关文章:

1、IIGF观点 | 金蕾、赵飞云:我国有色金属行业ESG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2、IIGF观点 | 金蕾、施懿宸:国际披露标准经验视角下我国非上市中小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3、IIGF观点|周千羽、金蕾:探索差异化路径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浅析
4、IIGF观点 | 周正韵、沈威:印尼镍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减排之路



作者:
金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市上城区绿色价值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杨涵予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