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治肝,先治大肠!分享一个排毒方,令肠通肝病消!

文摘   2024-12-30 00:02   广东  

今天和大家聊聊肝病,不管是想要调理脂肪肝,还是肝囊肿、肝炎等等这些肝病,大家通常都会纠结于肝脏本身。

但是这样往往疗程长还有依赖性,不妨把目光放到大肠。

倪师曾讲到治肝,一定也要治大肠。

因为中医上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说肝病很容易影响到脾胃,要注重补脾胃。

而中医里所说的“脾胃”,其实指的是包括大肠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

而且我们都知道肝主疏泄,被称为解毒之脏,那解出来的毒往哪里排呢?就是通过一根血管和肝相连的大肠。

中医还有一个学说,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

肝与大肠相通;

脾与小肠相通;

肺与膀胱相通;

肾与三焦相通;

肾与命门相通

另外还有个成语说肝肠寸断,看似也不无道理

大肠通畅了,肝气才能带着积毒向下排出,那么也不会再郁结生湿、生热、生痰来进一步损伤肝脏了。

并且大肠不通,血液、浊气就会上逆到肝,把肝充大了就会去顶我们的胃,这也是为什么的肝病的朋友会出现有恶心、胃痛、食欲差等症状。

所以说如果你有便秘的情况时,可要注意肝脏了。

那如此说来,我们调理肝病时,还要注重肠胃。

对此和大家分享一个方子,叫做大柴胡汤,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增加了白芍、枳实和大黄,去掉了扶正的人参和甘草。

大柴胡汤由:柴胡12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g,生姜15g,大枣4枚,大黄6g。用量仅供参考。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调少阳枢机。

柴胡升肝,黄芩降胆,一升一降能够把全身气机调理通畅,有利于毒素排出,也能防止肝脏再郁而生火、生湿。

枳实、大黄为承气类方,通腑降浊、推陈致新,擅长泻下通便,破积滞。

半夏、生姜健脾养胃、降胃肠之气,脾胃运化功能强了也有利于大肠的通畅和肝疏泄功能的恢复。

芍药、大枣为补阴血、阴津之药,配伍枳实、大黄,防其攻下伤阴之弊,配柴胡、黄芩,木郁达之而下源不绝。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关于大柴胡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其一,提到“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针对大黄用与不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荡涤肠胃,安和五脏,推陈致新”,指出大黄为下瘀血、推陈致新之品。

条文中大黄的煎服法提示,大黄同煎寓意以下瘀血,如为通导大便,大黄是后下的。

其二:“与大柴胡汤,下之”的“下”不是下法,是和法,是病邪从下而解,从二便而出。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意在说明大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汗出伴有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发热性疾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指出大柴胡汤证腹诊的重要性,注意鉴别,腹诊是应用大柴胡汤的重要指征和依据,心下为膈下胃脘的部位,从剑突至两肋弓下,即腹部,这是大柴胡汤方证的主治部位。

而大柴胡汤的舌诊:舌苔有无均可以用,腹诊是第一位,舌脉作为辅助参考依据,临证时需要结合患者整体病情使用。

这样看下来大柴胡汤以攻为主,提醒大家,如果你体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搭配淮山药、党参之类补虚的药材。

只要中医药治疗运用合理,辨证施治准确,疗效是肯定的。

雲上傳音
傳承經典,古為今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