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相比大样本实证研究是更难还是更容易?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基于作者对大样本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长期实践,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对于博士生而言,开展案例研究更难但更有价值的结论。
最近十年多,本人所指导毕业的博士生有二十位左右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主研究方法,发表中外文期刊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博士生都认为采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撰写论文不是更容易了而是“很难”。而作为指导教师,我也明显的感觉到指导学生撰写案例研究论文更花费时间,一篇发表论文往往需要与同学前后讨论二十次以上,多的甚至达到三四十次,每次讨论时间1-2个小时,但发表结果却参差不齐,有能发表到国内外顶刊的,也有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很一般的。十年间,博士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与导师共同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约140篇,这个数量和单位产出与之前本人发表的以大样本实证研究为主的发表大体相当,但指导工作量则成倍的上升。
这与许多不开展案例研究的老师的认知形成鲜明反差。采用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看上去显然更加的“高大上”:需要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研究假设,搭建研究框架,从各种渠道获取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各种检验,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甚至理论贡献。整篇论文看上去,充满了各种公式和图表,语言精练、逻辑清晰,结论可靠,没有相当的科学训练和艰苦的工作难以完成。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某些开展大样本实证研究的教师的结论:“实证研究才是科学的、困难的,而案例研究则就是讲讲故事,含金量有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更容易。”但为什么博士生们认为开展案例研究更加的困难呢?
现实和想象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有这种差异。
我们不排除在其他学科领域发表案例论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讲故事”的色彩(但不可能是纯粹的讲故事),但在工商管理学科,则完全不是。案例研究从研究规范的角度看,与大样本实证研究非常接近:发现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搜集数据(往往是直接访谈的一手数据而不是从统计年鉴或数据库中获取的二手数据),搭建研究框架,通过如研究命题的形式提出研究发现,与现有文献进行对话并开展讨论,得出理论贡献(与大样本实证研究不同的是,探索性案例研究必须得出理论贡献)。从程序上看,案例研究除了各种检验之外,与所有其他研究一样,都需要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和规程开展研究。显然,仅仅是讲故事是不可能开展规范的案例研究的,也不可能做出任何有价值的理论贡献。
1. 数据获取
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其数据来源主要有二(当然也有其他途径,但在工商管理学科较少),一是统计年鉴或专利等数据库统计数据,其难点在于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清洗工作,使得数据能够符合研究的要求;二是通过量表的方式(好的大样本研究,一般需要自行开发;但国内发表中,大部分是采用前人已经开发的量表),开展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具体可以是自行发放回收量表,获得数据;也可以是委托有关机构发放并获取数据。后者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但工作量明显变小)。
案例研究的数据获取不同。案例研究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其数据呈现形式主要是有意义和连贯的文字和语言。前提是研究者能够进入到满足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企业中,而做到这一点,不光是博士生,甚至是老师也并不容易,不能进入企业获取数据则无法开展案例研究。但仅仅能够进入企业,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过程中,企业家的配合程度、表达的准确性、多访谈主体的三角印证等,需要访谈者丰富的文献积累、对企业实际的大量掌握和高超的访谈技巧,更难的是,为研究特定问题,往往需要多家企业的持续的访谈和调研,并进行有意义的观察,以印证研究的信效度。因为需要跨地域的访谈,获取数据的费用往往很高,这还是建立在访谈数据可用的基础上,但事实上,大量的访谈数据因为各种原因,难以用于研究中。
2. 问题提出和研究动机
研究问题和研究动机对任何研究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相比起来,案例研究的研究问题提出和研究动因有所不同。探索性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虽然也分成探索性、解释性、验证性研究等不同功能,但构成真正案例研究的则只有探索性功能),需要在动态、复杂情境下,抽吸剥茧,找出需要研究的“真”问题,这不仅需要研究人员具有很好的文献功底(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否是之前没有研究过的,或虽有但缺乏充足解释的),更需要研究人员能够在文献的基础上,在企业实践的丛林中,找出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来,因而案例研究是问题导向的。对于博士生来说,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非常不容易。
3. 构念化和框架搭建
资浅的博士生,面临对文献的掌握不足和对现实缺乏足够理解的双重困境,更习惯寻迹性的利用已发表文献的构念和框架开展研究,其对现实问题理解的挑战较小。而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在老师的启发下,可以发现现实问题。但如何将有意义的现象化的问题与理论对话,发现强相关的理论构念,特别是搭建各个理论构念之间的关系,对博士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博士生很强的“转换”能力。而导师的指导在此环节需要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一般实证研究。事实上,企业的某一个现象,可以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开展研究,但选择哪一个理论视角更有价值这类的价值判断问题,也给缺乏实践背景的博士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结构化的表达
案例研究重要的主体工作是“研究发现”,而研究发现不光需要在研究设计的数据分析基础上,按照特定的流程开展研究,更重要的是进行结构化的描述和表达。在实证研究中,其流程和表达业已形成规范。但在案例研究中,需要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本身对具象化的现象进行结构化和构念化的表达,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博士生的研究难度。虽然许多研究团队对此做了结构化表达的要求和规范,但实现起来则问题不断。这也是为什么开展案例研究更难的一个原因。
5. 理论贡献
如果案例研究不能明确的提出理论贡献的话,那么案例研究就缺乏应有的价值:其规范性不如大样本的实证研究,也缺乏大量模型和方法的运用。换句话说,探索性案例研究的价值主要是探索和创新,当然规范性是所有研究包括案例研究所共同需要的。理论贡献的产生首先基于与现有文献的对话,通过对话,证明所开展的研究是之前研究所缺乏的,研究是有明确的理论边界扩展或新构念发现的。但在实践中,对于博士生,这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工作,年轻学生在理论上的不自信、对什么是理论贡献的理解不充分等都是重要原因。相比起来,多数大样本实证研究是缺乏理论贡献的解释的。
既然案例研究对于博士生(也包括较为年轻的学者)更加的艰难,那么博士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是一个好的策略吗?
1.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意义和价值
博士生的就业方向多元,可以在企业,也可以在高校和其他单位就业。但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工作,博士学位作为学位法规定的最高学位,本身就意味着博士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显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博士生深入实践、发现新现象,创立新构念、发现构念与构念之间的新关系并作出新的理论贡献,具有重要的作用。
2.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博士生研究的规范性具有更高的价值
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的,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水平不高的案例研究其规范性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而经过严格训练的博士生的案例研究,其研究过程不是寻迹性的,而是需要在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不断迭代,创新性往往意味着打破常规,带来相对的不规范;而如何在保证创新性的同时,努力提高研究的规范性,需要博士生不断的挑战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保证规范性。显然,能够做到创新性与规范性俱佳的研究,在规范性上的要求更高。
3.对于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博士生的综合产出具有积极作用
博士生毕业之后进入高校成为高校教师是博士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作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都是必须开展的工作。采用案例研究的青年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在前期长时间积累下,对企业更加了解、对撰写案例更加熟练,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当然,不论博士生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都是允许的,案例研究也不例外。博士生开展案例研究需要具备相应的前置性条件。一是导师的能力要求,需要导师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能力,能够指导博士生正确而高效的开展案例研究,能够联系到有价值的企业,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也需要导师具有一定的科研经费,覆盖大规模调研所需要的费用;二是对老师投入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对企业鲜活实践的理解、质性数据的有效获取、不厌其烦的讨论与指导。三是对于不太适合开展案例研究的博士生应给与其多样化的选择,只有这样,方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苏敬勤,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长,平台战略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面上项目五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在国内外顶级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0篇。
来源:《平台治理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