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古称延江、黔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
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乌蒙山东麓,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其南源的三岔河与北源的六冲河,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汇合后称为鸭池河。鸭池河从南至北转向东北流经黔西市东部、金沙县东南部,成为与清镇、修文、息烽、遵义等市县的界河,与发源于金沙县境内的偏岩河汇合后始称乌江。由于地势高差大、切割强,两岸悬崖峭壁林立,以流急、滩多、谷狭、暗礁多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过去有“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烂”的说法。
乌江渡口今貌
1935年3月下旬,中央红军从四川古蔺二郎滩、太平渡等渡口成功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各军团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以急行军速度直扑遵义方向和乌江北岸。蒋介石闻讯,于3月24日由重庆飞抵贵阳亲自“督战”,妄图将红军“聚歼”于乌江北岸。
3月27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主力秘密迅速地从鸭溪、白腊坎地区穿过敌人封锁线。为了迷惑敌人,隐蔽战略意图,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吸敌北向”“以掩护我野战军主力通过封锁线”。同日,中央红军抵达遵义地区的苟坝一带,并兵分左右两路进入黔西(今属金沙县)境内。左路为中革军委领导机关、中央直属纵队和红一军团,29日抵沙土集结休整,并在胡家大院设立指挥所,部署指挥南渡乌江;右路为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分别进到后山和岚头、狗场、沙土一带。
此时,国民党军薛岳部的一个营占领了乌江南岸的江口、大塘河、梯子岩等渡口,将沿江的船只扣下,并在渡口后的手扒岩、观音岩等处构筑了坚固的堡垒,封锁了登岸的全部道路。在南岸的桥头上,有一个可容纳四五十人的岩洞,薛岳部一个班的兵力在此驻守,妄图凭借天险,阻止红军南渡乌江。
乌江渡口今貌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程红 摄)
当夜,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震耳欲聋的雷声夹杂着江水的咆哮,给红军渡江增加了很多困难,但也麻痹了敌人。在暴风雨的掩护下,先遣排登上竹排,经过与江水的顽强搏击,终于登上南岸,过江勇士隐蔽在江边岩石下。三名红军战士用绑腿和米袋结成绳子往上攀登,消灭了驻守在半山腰洞口的敌人,控制了渡口和山上的吊桥后,先遣排迅速攻占山顶敌堡。然后,红三团迅速搭浮桥连夜渡江,并派出一部迂回到下游大塘河和梯子岩两渡口,消灭了渡口守敌,摧毁了敌人的江防据点;另一部乘胜向南推进,消灭了敌人赶来增援的一个营。3月30日拂晓,红三团工兵连在大塘河和梯子岩架起浮桥等待主力红军过江。
正当红军准备过江时,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2个纵队6个师朝南追来,前锋已抵泮水,距在苦茶园驻守的红五军团仅有十多公里;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还有国民党军3个师的部队。30日深夜,中革军委总司令部二局局长曾希圣提议,利用二局掌握的国民党军的电报密码、口令和电文格式,模仿在贵阳的蒋介石的语气,给周浑元和吴奇伟发电报,命令两军沿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加速西进。毛泽东等采纳了曾希圣的建议。电报发出后,周浑元、吴奇伟两部果然中计,朝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而去,使红军避免了一场极端不利的血战。
秋日里的乌江景色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程红 摄)
秋日里的乌江景色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程红 摄)
南渡乌江时,由团长陈赓和政委宋任穷率领的军委纵队干部团担任守护乌江浮桥的任务。干部团得知殿后的红五军团已从另一渡口过江,又接到中革军委一位参谋的口头命令,就把浮桥拆了。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刘伯承总参谋长知道此事后,对干部团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朱德发了脾气,说:“岂有此理!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五军团过江了,可是罗炳辉同志率领的九军团在后面,还没有过江呀!怎么能拆浮桥呢?”他指示干部团马上返回江边重新架桥。干部团三营和工兵连急行军40里返回乌江边,连夜把浮桥重新架起,等候红九军团。可是,红九军团接到军委指示时,离沙土还有八九十里路程,并处于敌军封锁线内,赶到渡口时已超过规定的过江时间。
至此,从3月29日至4月1日,除红九军团外,中央红军全部胜利南渡乌江,巧妙地跳出了蒋介石部署的合击圈,把敌人重兵甩在乌江以北地区。4月1日,在中央红军渡江过程中,对我党的情报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钱壮飞同志在后山镇牺牲。2009年9月,钱壮飞被中宣部等11个部门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目前,中央红军南渡乌江遗址已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成为贵州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2023年,后山镇幸福村入选新一轮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正在修建南渡乌江纪念广场,修缮梯子岩、大塘河、江口等渡口,修复红军步道、红军古井等设施。2009年以来,国家安全部出资近130万元重新修建了钱壮飞烈士墓地、修建了钱壮飞烈士事迹陈列室。钱壮飞烈士事迹陈列室和钱壮飞烈士墓现为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全国机要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贵州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
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
乌江之水奔流不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中央红军南渡乌江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感恩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