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放下期待,即获新生

健康   2024-11-26 05:27   江苏  
遇见陈果
人生格言: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幸福哲学)

你越爱自己,就会越幸福!

《正见》的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生动幽默,又富有智慧和慈悲的笔触,让我们深刻地理解正见这一概念。
本书通过简单的话语说明了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包含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说服大家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它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这也是我们推荐此书的目的。
很喜欢书中的献词: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若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论在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的眼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对佛教徒而言,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其清新、幽默、高证量的说法方式,吸引了全世界众多信徒的追随,其爽洁而又带刚强之气的独特形象,为新一代的修行人树立了典范。



作品简介


在这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造作与无常



█ █ 佛陀不是神,是个凡人,净饭王之子。


█ █占星家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于是净饭王尽量不让他接触不美好的事物。但成年后的悉达多依然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态,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和子民免于生老病死的折磨,悉达多决定去探求离苦得乐的真理。


他悄悄离开皇宫,独自苦修。

█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看到世间的痛苦,只会用好玩的事情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拨浪鼓。我们像小孩子一样回避着无常,好像无常并不存在一样。


佛陀的发现

█ █完全不凭借任何科学工具,悉达多太子以吉祥草为垫,坐在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


█ █经过长时间思维,他终于悟到了: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


█ █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没有一个产物可以独立于其个别元素。相信它真实独立存在,是最大的骗局。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无常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


█ █通过这个了悟,悉达多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以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无常是好东西

█ █当佛陀说一切和合皆无常,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或者盲目,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 █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没有本具的正面或负面,只不过是事物和合的过程之一部分而已。


█ █ 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部分,而不要全部。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绪和痛苦



█ █ 问一个佛教徒什么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当的。

█ █因为这个问题是假设在亿万年前有某个人或神设计了一个人生目的。这就是有神论的观点。


█ █佛教徒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也不认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要被决定和定义。更合适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


█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和合现象。每个生命都追求快乐,但快乐是完全因人而异的,并且会因为任何因素的变化而变质。


█ █ 即便是看似有益的宗教原则,也可能变成严苛的宗教教条,造成人们不必要的内疚和自卑。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快乐解决痛苦,但办法越多,等量的头痛也就产生了。



█ █ 佛陀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


█ █ 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只是特定的因缘聚合在一起生起的。


█ █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情绪鼓动起来。


情绪的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 █所有种种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


█ █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我们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执著于谬误的自我,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


█ █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也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无明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的不完整。


█ █我们追求成功,唯一的理由是我们在享受着无明的喜乐。无名的喜乐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


习气:自我的盟友

█ █悉达多了悟到自我并非独立存在,自我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因而执著于自我就是无明,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现。但摧毁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十分顽强。傲慢和自怜息息相关。


█ █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艰难更悲哀。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


那么爱呢?

█ █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的——比如爱、喜悦、创意、虔诚、狂喜、和平、团结、满足、慰藉等等。


█ █的确,某些痛苦看起来很明显具有负面性质。但对于悉达多来说,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


█ █比如,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它不会凭空独立的出现,至少需要一个对象。因此,它就常受束缚了。得不到爱痛苦,看到爱离去痛苦,担心失去爱也是痛苦。


█ █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当你有了觉知你就会了解在面前的危险。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


█ █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一切皆空



█ █ 悉达多证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了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者标示于其上而已。


█ █人们将世界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与集体的习气——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个习气如此的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我们而言又如此的无趣,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悉达多那样的了悟。


█ █悉达多甚至曾经想不去教育大众,因为教法不易。在这个被贪婪、骄傲和物质主义驱动的世界里,即使只是教导爱、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则都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空性的究竟实相。


空不是没有

█ █虽然悉达多证悟到了空性,但空性并不是由他或者任何人所制造的。也不是为了让人们快乐所发展出来的理论。


█ █空性也不会消除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佛陀并没有否定彩虹的显现,也不是说没有那杯茶。我们能享受经验,但仅仅由于能够经验某事,并不代表它就是真实存在。


█ █悉达多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经验视如一场梦,我们的习性执著于此梦幻般的世界,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尽循环之中。


█ █我们的想象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真实,因而困在茧中无法脱身。然而,只要了解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就能让自己解脱。


█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著中觉醒。如同悉达多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业没有善恶

█ █业(karma)这个字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然而,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内,没有任何人对何为负面的、何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标杆。


█ █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动机或行为,都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这叫做恶业。任何带领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这种真理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这叫善业。


了解空性之后

█ █了悟了空性的悉达多,对菩提树下的忘忧草或宫殿里的丝绸坐垫没有好恶分别。金线坐垫的价值完全是由人类的野心和欲望造作而来的。


█ █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习惯的东西。


█ █如果我们有勇气能超越世俗,不被惯常逻辑的界限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们能超越界限,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的单纯。密勒日巴躲进牦牛角不会比某人戴上手套还令你惊讶。



涅槃超越概念



█ █ 悉达多证悟成佛这一世之前,曾有无数世投生为鸟、猴子、大象、国王、王后、菩萨,其唯一目标就是征服无明因而得以利益一切众生。


█ █而最终,在悉达多这一世,终于在菩提树下击败了魔王摩罗,抵达彼岸,轮回的对岸。


█ █这个状态称作涅槃。经过长期教法,他在拘尸那城圆寂了,此时,他更超越了涅槃,而到达究竟涅槃的境界。


涅槃在哪里?

█ █对悉达多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论是天堂或涅槃,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 █如果你实在要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那可能就是你现在坐着的地方。对悉达多而言,那是在印度比哈尔邦的一颗菩提树下,垫了一些干燥忘忧草的平石板上。


█ █悉达多所说的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靠着个人的勇气、智慧和精进,可以在此生中证得。没有任何人不具备这种潜能,包括困在地狱道中的众生都一样。


█ █悉达多的目标并不是要快乐,因此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


█ █涅槃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喜乐的境界,因为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就是大乐!


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

█ █佛性就像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线。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们见地的一个概念而已,但如果我们生起慈悲心,终将能趋近它。


█ █即使在最黑暗而暴力的人心中,还是会有慈悲闪现,虽然那可能极为短暂而黯淡,但只要抓住这乍现的光芒,他们的佛性还是可以被发掘出来的。


█ █佛陀曾经在地狱道,当时他和同伴被迫拉一辆车穿过地狱之火,阎王坐在后方,无情的鞭打他们。悉达多还蛮健壮,见到同伴被打,生起了一股强烈的悲心。


█ █他请求阎王放同伴走,自己来背负两人的重量。阎王一怒之下重击悉达多,他头裂而亡,往生善道。正是他在死亡时刻的那一念慈悲心持续的增长,而在后来世中变得越来越灿烂。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好处

█ █佛不是个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佛这个字,是指一种功德,他具足成就者觉醒者,换言之,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


█ █佛陀的觉醒,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无法恒常存在;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他了悟了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被觉受。他也了悟了证悟是超越概念的。


█ █这些了悟就是我们所称的佛的智慧



如何才是佛教徒



█ █ 一个基督教徒有着很明确的身份,但一个佛教徒似乎是模糊的。手持念珠,会背诵心经,着急时会喊阿弥陀佛算不算佛教徒?


█ █ 只有皈依仪式之后的居士才算佛教徒吗?甚至我们很多人都会问自己究竟算不算佛教徒?其实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 █ 以上就是佛陀宣说的四法印,其中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善恶。它们是根据智慧而来的实际真理。相信和认可四法印,就是佛教徒所谓的正见


读后感:

█ █ 《正见》是一本佛教入门书,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降生于不丹,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


█ █ 他以生动幽默,又富有智慧和慈悲的笔触,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佛教的真谛。本书的核心就是对四法印的解读,牢记着这四个前提,你就是一个佛教徒。


█ █ 正如作者所说言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说服大家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它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


█ █ 这也是我们推荐此书的目的。很喜欢书中的献词: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若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



你的转发,我未来的10万+

温馨提示:收听到哪一本了,就将本书分享到朋友圈,方便下次继续收听

加入遇见陈果,遇见更加幸福的自己



幸福哲学观
知识,知心,知行合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