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东海 | “冻感”模式下,户外作业人员这样防护

文摘   2025-01-08 17:11   江苏  


冬季气温低,严寒给户外作业人员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户外作业人员们要注意咯!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中作业,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职业健康问题,如冻伤、低体温等。因此,加强严寒天气下的职业健康防护至关重要。



什么是低温作业


根据我国《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4—2010)和《低温作业分级》(GB/T 14440—2021)等标准的规定,作业人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5℃的作业即为低温作业。



易受影响的岗位与人群


长期在寒冷、潮湿、强风环境下作业的人群容易发生职业性冻伤,如建筑工人、渔民、林业工人、快递员、勘探工人、户外维修工人等。此外,接触可迅速降温的化学制冷剂或低温介质的工人,如接触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液氮、液氦、液氨、氟利昂等的工人,也有可能发生职业性冻伤。特别是年长的劳动者或有循环障碍的劳动者,更需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低温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01

冷应激

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为了维持核心温度,会调动更多能量和血液循环,这种长期压力不仅可导致体力消耗增加,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正常功能。

02

作业能力下降

随着皮肤温度的降低,作业人员的操作功能、触觉等都会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03

冻伤

冻伤是低温作业最常见的伤害,包括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前者是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3.6~2.5℃,亦称生物冰点)而导致的损伤;后者则是机体长时间接触低温(0~10℃)潮湿环境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

04

其他健康问题

严寒天气还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对户外作业人员的整体健康构成威胁。



严寒天气

户外作业人员如何防护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01


用人单位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和《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15)的规定,为作业地点提供采暖设备,保持合适的温度。

02

规范个人防护用品配发与选用

为作业人员提供防寒服、手套、鞋(靴)、面具、耳罩等保暖用品;在潮湿环境下作业的人员,还应配发橡胶手套、工作服、围裙、长靴等防湿用品。

03

合理安排严寒天气劳动时间

用人单位应依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减少作业人员在严寒气候下的劳动时间。保证作业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04

加强健康监护和宣传教育

定期对工作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做好健康监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并做好低温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急救能力。



作业人员做好自身防护


01


注意保暖,对身体和头部等进行局部防护隔热,饮用热水等,保持身体温度。特别要加强对头部、四肢末梢等易受寒冷侵袭部位的防护。

02


衣着宜保暖、透气、干燥,防止过热,及时更换被汗水或冰雪浸湿的衣物。

03


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可适时按摩、揉搓暴露部位,以防发生冷损伤。若发现有手、脚、颜面等部位的麻木、疼痛或者感觉异常,要及时停止工作,进行保暖等相应处理。

04


户外作业人员还可通过主动的耐寒锻炼,如秋冬季节进行室外体育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脚等,可以促进冷习服的形成,提高身体对低温的耐受性。

(注:冷习服指人体在生理耐受限度内,长时间反复接受冷刺激后产生的一种适应现象。)




不适宜低温作业的人群


患有雷诺病、寒冷性荨麻疹、寒冷性多形红斑等疾病的人员不适宜从事低温作业。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在寒冷环境下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红肿等症状,增加冻伤的风险。



应急处置与救援


一旦发生职业性冻伤等意外情况,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01


迅速脱离寒冷环境或极低温介质,将患者转移至防风保暖场所。

02


采取保暖措施,确认伤部无再次冻结危险时,可进行积极复温治疗。

03


冻伤处置前首先要判断伤情,难以确定伤情时,按重度冻伤处置。对处于冻结状态的伤部,用40℃~42℃温水进行温水快速复温方法治疗。


如有需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救治。


来 源:健康江苏

发 布:田璐璐

审 核:印步军

投稿邮箱:dhwjxx@163.com








东海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信息 政策咨询 对外服务等
 最新文章